声明:本书为八零电子书(txt02.com)的用户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,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,如果喜欢,请支持正版,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此生喜读纳兰文:我是人间惆怅客 作者:纳兰性德 内容简介 清初第一词人,中国文学历史上最后一位婉约词家纳兰性德精注本,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担当顾问,国学网总裁尹小林主编! 注释精审,装帧典雅,美轮美奂,值得纳兰迷一生珍藏!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,以自然之舌言情,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,故能真切如此,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。王国维 容若小词,直追后主。梁启超 清代的词人、词作、词论均多于前代,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。纳兰性德是位感情丰富、才华横溢的词人,在词创作方面极有建树。尤其是他悼念亡妻词写得哀感幽绝,感人至深。冯其庸 卷一 经解序一 经解总序 经之有解,自汉儒始,故《戴礼》著《经解》之篇①。于时分门讲授,曰《易》有某家,《诗》《书》《三礼》有某家,《春秋》有某家者,某宗师大儒也。传其说者,谓之受某氏学,则终身守其说不敢变。党同抵异,更废迭兴。虽其持论互有得失,要其渊源皆自圣门,诸弟子流分派别,各尊所闻,无敢私创一说者,盖其慎也。东汉之初,颇杂谶纬②,然明、章之世,天子留意经学,宣阐大义,诸儒林立,仍各专一家。今谱系之列于《儒林传》者③,可考而知也。自唐太宗命诸儒删取诸说为《正义》④,由是专家之学渐废⑤,而其书亦鲜有存矣。至宋二程、朱子出⑥,始刊落群言⑦,覃心阐发⑧,皆圣人之微言奥旨。当时如临川、眉山、象山、龙川、东莱、永嘉、夹漈诸公⑨,其说虽微有不同,然无有各名一家如汉氏者。逮宋末元初,学者尤知尊朱子,理义愈明,讲贯愈熟。其终身研求于是者,各随所得以立言。要其归趋⑩,无非发明先儒之精蕴以羽卫圣经?。斯固后世学者之所宜取衷也。惜乎其书流传日久,十不存一二。余向属友人秦对岩、朱竹垞购诸藏书之家?,间有所得,雕版既漫漶断阙不可卒读?,钞本讹谬尤多。其间完善无讹者,又十不得一二。间以启于座主徐先生?,先生乃尽出其藏本示余小子曰:“是吾三十年心力所择取而校定者。”余且喜且愕,求之先生,钞得一百四十种,自《子夏易传》外,唐人之书仅二三种,其余皆宋元诸儒所撰述。而明人所著,间存一二。请捐赀经始?,与同志雕版行世。先生喜曰:“是吾志也。”遂略叙作者大意于各卷之首,而复述其雕刻之意如此。 【笺注】 ①《戴礼》:指《大戴礼记》和《小戴礼记》。《大戴礼记》,亦名《大戴礼》《大戴记》,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。相传为西汉戴德(世称大戴)编纂。原有八十五篇,今本残缺,存三十九篇。《小戴礼记》,即流传至今天的《礼记》,亦称《小戴记》。儒家经典之一,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。相传为西汉戴圣(为戴德的侄子,世称小戴)编纂,共四十九篇,大都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、三传弟子等所记,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、文物制度和儒家学说的参考书。现《礼记》第二十六篇为《经解》。 ②谶纬: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学说,谶书和纬书的合称。“谶”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,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;“纬”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。 ③《儒林传》: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,在卷七十九上、下。 ④《正义》:《五经正义》。唐代颁布的官书。孔颖达等奉唐太宗命编定,用于科举取士,共一百八十卷。 ⑤专家:指学术上固守一家,讲求师承家法。 ⑥二程:指宋理学家程颢、程颐兄弟。程颢,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,字伯淳,学者称明道先生。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,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,世称“二程”。程颢、程颐的思想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,世称程朱学派。程颐,字正叔,学者称伊川先生。朱子:朱熹。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别称紫阳。师事李侗,为二程四传弟子。博极群书,广注典籍,对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。 ⑦刊落:删除。 ⑧覃(tán)心:犹潜心,深思。《宋史·綦崇礼传》卷三百七十八:“廉俭寡欲,独覃心辞章,洞晓音律。” ⑨临川: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,封荆国公,世称荆公。眉山: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苏轼,字子瞻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象山: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陆九渊,字子静,自号存斋,抚州金溪(今属江西)人。曾结茅讲学于象山(在今江西贵溪西南),学者称象山先生。龙川:南宋文学家、思想家陈亮,字字甫,学者称龙川先生,婺州永康(今属浙江)人。东莱:南宋哲学家、文学家吕祖谦,字伯恭,学者称东莱先生,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,金华学派主要代表。永嘉:南宋哲学家叶适,字正则,温州永嘉人,学者称水心先生。夹漈(jì):南宋史学家郑樵,字渔仲,自号溪西逸民,学者称夹漈先生,兴化军莆田(今福建)人。不应科举,居夹漈山上,为学三十年。学识渊博,广涉礼乐、文字、天文、地理、草木、虫鱼之学。 ⑩归趋:趋向。 ?圣经:指儒家经典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自孔子在时,方修明圣经,以绌缪异。” ?秦对岩:纳兰友人秦松陵。朱竹垞:清代文学家、学者朱彝尊,字锡鬯,号竹垞,晚号小长芦钓鱼师,秀水(今属浙江嘉兴市)人。 ?漫漶(huàn):模糊不可辨别。卒读:尽读,读完。 ?座主: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。至明清,举人、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,或称师座。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卷下:“(进士)互相推敬谓之先辈。俱捷谓之同年。有司谓之座主。”徐先生:这里指徐乾学。 ?捐赀:私人或团体出资金办理或资助公共事业。 子夏易传序 汉《艺文志》:《易》十三家,无所谓《子夏传》者。隋、唐志始有《卜夏传》二卷,云已残缺。今书十一卷,首尾完具。盖后人之书,托言卜商者也①。案古《易》上、下二篇,惟文、周之彖、爻,而孔子所系之辞,则别名曰《传》,谓之《十翼》②,各自为书,不相联属。今本彖、爻之下即系以孔子之传,如今所行王弼本③,其非古《易》也明矣。陈氏谓李鼎祚、陆德明所引用皆不见是书④,则亦岂隋唐所载之旧哉!《崇文总目》虽疑之而未能确指为何人⑤,晁景迂始以为唐张弧作。弧尝著《易王道小疏》⑥,或即此书未可知也。唐人经解存于世者,于《易》,惟李鼎祚之《集解》;《诗》,成伯瑜之《指说》⑦;《春秋》,陆淳之《纂例》《辨疑》《微旨》三数种⑧。若长孙无忌之《要义》⑨,则约《正义》而为之者。其他未见也。然则是书虽近而不笃,又岂可使无传也哉!弧尝官试大理评事,别有《素履子》三卷⑩,见道家。 【笺注】 ①夏:姓卜,名高,字子夏,孔子后期的著名弟子,才思敏捷,以文学著称。 ②《十翼》:《易》的《上彖》《下彖》《上象》《下象》《上系》《下系》《文言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十篇,相传为孔子所作,总称“十翼”。翼,辅助。 ③王弼:三国时期魏玄学家,字辅嗣,注《易》偏重哲理阐发,一扫汉代经学烦琐之风,著有《周易注》《周易略例》。 ④李鼎祚:唐朝中后期人,生平不详,官至殿中御史。代宗登基后,献《周易集解》。陆德明:唐朝经学家、训诂学家,名元朗,以字行,撰《经典释文》,是研究中国文字、音韵及经籍版本、经学源流等的重要参考书。 ⑤《崇文总目》:北宋景祐中王尧臣等编辑。“崇文”指崇文院,为当时宫廷藏书处。全书六十六卷,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。原本已佚。清代纂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据天一阁所藏不完整抄本及《永乐大典》引文辑为十二卷。后经钱东垣、钱侗等续辑并考释,编成五卷,补遗一卷,为今通行本。 ⑥《易王道小疏》:《周易上经王道小疏》,共五卷。 ⑦《指说》:《毛诗指说》,共一卷。 ⑧《纂例》《辨疑》《微旨》:分别指《春秋集传纂例》《春秋集传辨疑》《春秋微旨》,唐经学家陆淳撰。陆淳,字伯冲,后改名质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开启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。 ⑨长孙无忌:唐初大臣,字辅机,河南洛阳人。奉命与律学之士对唐律逐条解释,成《唐律疏议》三十卷,另有《周易要义》十八卷。 ⑩《素履子》:唐张弧撰,以《履道》《履德》《履忠》《履孝》等名分目,凡十四篇。 三衢刘氏易数钩隐图序 三衢刘氏《易解》,晁氏《读书志》一十五卷,《崇文书目》载《新注》十一卷。今之存者,《易数钩隐图》三卷及《遗论九事》一卷而已①。刘氏之易,传于范谔昌。谔昌自谓其学出于李处约、许坚,二子实本于种放者也。其为图采摭天地奇耦之数成之②,释其义于下,凡五十有五。李觏删之③,止存其三,以为彼五十二皆疣赘④,穿凿破碎,鲜可信用。然当庆历初吴秘献之于朝⑤,有诏优奖。当其时,田况序其书,秘之《通神》⑥。黄黎献之《略例》《隐诀》⑦,徐庸之《易缊》,皆本刘氏。逮鲜于侁稍辨其非⑧,其后论易者交攻之。而以九为《河图》⑨,十为《洛书》⑩,宋之群儒恒主其说,自蔡元定之论出?,朱子取之,于是人不敢异议。然朱子之言曰:“安知图之不可为书,书之不可为图?”朱子盖未尝胶执己见也?。然则刘氏之书,固宜并存焉而不可废者已。 【笺注】 ①晁氏《读书志》:晁氏,晁公武,南朝藏书家,字子止,巨野(今属山东)人。家藏书共有二万四千五百多卷,校雠异同,论述大旨,编成《郡斋读书志》,为宋代著名的提要目录。《崇文书目》:《崇文总目》,北宋景祐中王尧臣等编辑。崇文,即崇文书院,为北宋宫廷藏书处。全书六十六卷,著录藏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。原本已佚,后经钱东垣、钱侗等续辑并考释,编成五卷,补遗一卷,为今天的通行本。《易数钩隐图》《遗论九事》:北宋刘牧撰。 ②采摭(zhí):采集摘录。 ③李觏:北宋思想家,字泰伯,南城(今属江西)人。南城在盱江边,学者称盱江先生。 ④疣赘:皮肤上生的瘊子。比喻多余的、无用的东西。 ⑤吴秘:北宋人,著有《周易通解》五卷,经太玄参政孙忭推荐,上奏皇室,列为珍贵藏书。 ⑥《通神》:《周易通神》。 ⑦《隐诀》:《室中记师隐诀》。 ⑧鲜于侁:北宋人。著有《诗传》《易断》。 ⑨《河图》:儒家关于《周易》卦形来源的传说。《书·顾命》:“大玉、夷玉、天球、河图,在东序。”孔传:“伏牺王天下,龙马出河,遂则其文以画八卦,谓之‘河图’。” ⑩《洛书》:儒家关于《尚书·洪范》“九畴”创作过程的传说。《书范》:“天乃锡禹洪范九畴,彝伦攸叙。”孔传:“天与禹,洛出书。神龟负文而出,列于背,有数至于九。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。” ?蔡元定:南宋理学家、律学家,字季通,学者称西山先生,朱熹弟子。 ?胶执:固执,坚持。 同州王氏易学序 王氏湜《易学》一卷,《文献通考》载其名,又述晁氏之论,称湜为同州人,而不言生于何世。考书中语,约略在南渡前①。其自为之序曰:“予平生喜易,晚得邵康节易学②,喜不自禁。昼夜覃思③,未尝暂舍。”又曰:“愚于《观物篇》之所得④,既推其所不疑,又存其所可疑,不敢轻其去取故也。”绎其辞,盖研精邵子之学而不欲自异者矣。西山蔡氏以十为《河图》⑤,九为《洛书》,称系邵子之说。然邵子第言:“圆者《河图》之数,方者《洛书》之文。”以数之体言之,则奇为圆而偶为方也。今王氏之学,一本邵子而主《河图》九数。又魏华父论精通邵学者数朱子发⑥,亦以九为图而十为书。予未能阐图书之奥义也,序其端以见昔人所以说邵易者如此。 【笺注】 ①南渡:南迁。宋高宗在徽、钦二帝被俘后在南京(今河南商丘)即位,随后南迁扬州,继而渡长江,迁于南方建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,史称南渡。《宋史·孝宗纪赞》:“高宗以公天下之心,择太祖之后而主之,乃得孝宗之贤,聪明英毅,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,可谓难矣哉。” ②邵康节:北宋哲学家邵雍,字尧夫,谥康节。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,后人称为百源先生。理学象数学派的创立者。根据《易传》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,掺杂道教思想,制定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,以推衍解说自然和人事变化。 ③覃思:深思。 ④《观物篇》:邵雍的《观物内篇解》二卷和《观物外篇》六卷。 ⑤西山蔡氏:南宋理学家蔡元定。 ⑥朱子发:北宋、南宋之际的学者朱震,字子发。 朱氏汉上易传并易图丛说序 荆门朱子发以赵元镇之荐①,入论易殿中,称帝意,除祠部员外郎②。及迁秘书少监,告词敷以否泰之义③。其后以起居郎兼资善堂替读④,则申以山下出泉为喻。集传之作,命尚方给纸札⑤。而林儵上所著《易说》,有诏俾其详问。当时学易之醇深⑥,莫有远过之者,故其告词多以易为喻。受知于主,不可谓不遇矣。书成日,表上于朝,自言由政和迄绍兴十有八年,造次不舍。上采汉、魏、吴、晋,下逮有唐及今,包括异同,补苴罅漏⑦,盖若是其勤且博也。 【笺注】 ①朱子发:南宋学者朱震,字子发,荆门军(今湖北荆门)人,一说邵武(今属福建)人。徽宗政和进士,曾任秘书少监兼侍讲、左朝奉大夫等,世称汉上先生。以象数学为《易》学正统,提出宋代《易》学传授系统,把程颐、程颢、张载列入传系,以华山道士陈抟为传系创始人。赵元镇:南宋初大臣赵鼎,字符镇、元镇。 ②祠部: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,掌礼制,历代因之。北周始改为礼部。隋唐别置祠部曹,属于礼部,掌祠祀、天文、漏刻、国忌、庙讳、卜祝、医药等,及僧尼簿籍。宋元迭有变革,明改为祠祭司。祠部郎中是祠部长官,员外郎为副长官。 ③告词:告身文辞。宋赵升《朝野类要·余纪》:“告词:有四六句者有直文者,并书于告轴。然侍从以上,须是四六句行词。”否泰:《易》的两个卦名。天地交,万物通谓之“泰”;不交闭塞谓之“否”。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,命运的顺逆。 ④资善堂:宋皇子读书处。宋大中祥符八年(1015),仁宗为皇子时始置。 ⑤纸札:纸张。 ⑥醇深:淳厚,精深。 ⑦补苴(jū):补缀,缝补。汉刘向《新序·刺奢》:“今民衣敝不补,履决不苴。”引申为弥补缺陷。罅(xià)漏:疏漏,遗漏,漏洞。 周易义海撮要序 宋熙宁间,蜀人房审权集汉郑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说凡百家①,择取专明人事者,编为百卷,曰《周易义海》。至绍兴中,江都李衡删其重叠冗琐,又益以伊川、东坡、汉上易传为《撮要》十卷,而以群儒杂论附焉。自汉以来,说经者惟易义最多。隋《经籍志》凡六十九部,唐志增至八十八部,宋志则二百一十三部,然今之传者盖罕矣。唐李鼎祚合三十五家易说为《集解》,遗文坠简②,藉之得见指归。而《义海》一编,克能表章百家之说,惜乎全书之不可复睹也。衡,字彦平,宣和末入辟雍③,乾道中官秘阁修撰④,寻除侍御史,改起居郎。时张说以外戚为节度使,给事中莫济不书敕,翰林周必大不草制,衡与右正言王希吕相继论奏⑤,同时去国,士子为《四贤诗》以纪之。其后徙昆山,聚书万卷,号所居曰乐庵。其为学以《论语》为本,盖有得于洛人赵孝孙之说。孝孙之父,受业于伊川者也。李氏《集解》一刻于明宗正灌甫,再刻于海盐胡氏,三刻于常熟毛氏,而是编未有刊行者,乃勘其舛误而镂诸版。 【笺注】 ①郑康成:东汉经学家郑玄,字康成,以古文经说为主,兼采今文经说,遍注群经,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,世称“郑学”。王介甫: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。 ②遗文坠简:同“遗编断简”。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。宋吕大临《〈考古图〉后记》:“虽遗编断简,仅存二三,然世移俗革,人亡书残,不复想见先王之绪余。” ③宣和:宋徽宗年号(1119—1125)。辟雍:辟,通“璧”。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,校址圆形,围以水池,前门外有便桥。东汉以后,历代皆有辟雍,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,均为行乡饮、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。汉班固《白虎通·辟雍》:“天子立辟雍何?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。辟者,璧也,象璧圆,又以法天,于雍水侧,象教化流行也。” ④乾道:宋孝宗年号(1165—1173)。 ⑤衡与右正言王希吕相继论奏:《宋史·张说传》卷四百七十:“张说,开封人……说受父任为右职,娶寿圣皇后女弟,由是累迁知阁门事。……八年(1172)二月,复自安远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,签书枢密院事。侍御史李衡、右正言王希吕交章论之,起居郎莫济不书录黄,直院周必大不草答诏,于是命权给事中姚宪书读行下,命翰林学士王草答诏,未几,升学士承旨,宪赠出身,为谏议大夫。”此事亦载《宋史·李衡传》卷三百九十。 赵氏复斋易说序 严陵赵子钦,宋宗室子,仕为宁海军节度推官,当时目为复斋先生者也。《易说》六卷,朱子寓书嘉其用意精密①,而门人喻仲可传之,郡守许兴裔刊之。兴裔谓其体察也精,推研也审,深窥爻象之变。仲可称其师则曰:“探赜钩深②,简严精切,他人千百言不能该者,约以数语。”盖卓然可传者也。子钦尝著《广杂学辨》,朱子每语学者,以为近世未有。至士冠礼昏礼馈食图,朱子见而作通解。及先生之殁,朱子哭之,恸曰:“赵丈为人,今岂易得?”当日荐先生于朝者,彭忠肃龟年、薛文节叔似、孙献简逢吉;而其平生交最契者,赵忠定汝愚、吕忠公祖俭。观其友,可以信先生之为人。诵其友之言,可以证先生之学术。虽其论易间与朱子不同,然可云笃志于道者已。 【笺注】 ①寓书:寄信,传递书信。 ②探赜(zé):探索奥秘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”孔颖达疏:“探谓窥探求取,赜谓幽深难见。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,故云探赜也。索谓求索,隐谓隐藏。”钩深:探索深奥的意义。 谷水林氏易裨传序 朱子门人易义有成书者,瓜山潘氏,槃涧董氏,谷水林氏。潘之《集义》,董之《师训》,予皆未之见。所见者,林之《裨传》三篇而已。其言曰:“易之道,变通不穷。得其一端,皆足以为说。”是亦善易者之言也。独怪鄱阳董季真会通经传①,集诸家易义,从游朱子者凡七十五人,而林氏顾不与焉,盖有不可解者。迨元至正间,嘉兴路总管刘贞、教授陈泰始刊之于郡学,而曩之雕本今又不可得矣。乃复镂板,以广其传焉。林氏名至,字德久,淳熙中以太学上舍释褐,官秘书省。潘氏名柄,字谦之。董氏名铢,字叔重。 【笺注】 ①会通:《新元史·董真卿传》卷二百三十五:“董真卿,字季真,江西鄱阳人。父鼎,字季亨,私淑朱子门人黄幹……家学,复受业于胡一桂、熊禾。著《周易会通》十四卷。” 吴氏易图说序 《古易》一册,附以《易图说》三卷,宋河南吴仁杰斗南父著。易上、下二篇,盖伏羲所画之卦,文王所演之彖,周公所系之爻辞而已。孔子《十翼》本自为书,后人欲便学者习读,始分附彖、象传于各卦、爻之下,而古初之经遂乱而不可识。宋之吕微仲、晁以道、吕伯恭及睢阳王氏、九江周氏咸有所更定,亦人各不同。仁杰则以为,易上、下经而外,孔子之传卦象者,当曰《彖传》;传大象者,当曰《象传》;传爻辞者,当曰《系辞传》。而今之《系辞》二篇,当总名《说卦》,即汉河内女子所献三篇也。故析为《彖传》《象传》各一篇,《系辞传》上、下二篇,《说卦》上、中、下三篇,《文言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各一篇,凡十篇,而《古易》复完。又以卦必有变,极其变,则每卦可为六十四爻之动者,则占对卦;爻之不动者,则占覆卦。对卦亦谓之变卦。变者用九、六,不变者用七、八。又言伏羲所画之?,?即乾字, ?, ?即坤字,他卦皆然,不必更著卦名。与所论乾坤用九、用六之义最精详,具于所订《古易》之后。而《易图说》者,则演之为图以明其旨者也。是二书固相辅而行者与!仁杰古易本十二卷,今本止举其略而集诸家所订于后。考张昶《吴中人物志》,仁杰有《集古易》,盖此书也。仁杰本昆山人,其称河南者,举其郡望。登淳熙进士,累官国子学录,尝讲学朱子之门。他所著如《乐舞新书》《盐石新论》《两汉刊误补遗》《离骚草木虫鱼疏》,世多有存者。 周易启蒙通释序 《周易启蒙通释》二卷,宋婺源梅里胡方平著。方平,字师鲁,世所称玉斋先生,而双湖胡一桂庭芳父也。朱子之为启蒙,盖发明象数,为读本义者设。玉斋之《通释》,则因启蒙以发明本义者也。其言曰:“本义阐象数理义之原,示开物成务之教①。象非卦不立,数非蓍不行②。象出于图书而形于卦画,则上足以演太极,而易非沦于无体。数衍于蓍策而达于变占,则下足以济生人之事,而易非荒于无用。易之要领,孰大于是?明乎此,则本义一书如指诸掌也。”盖其沉潜反覆研精易旨者二十余年,始成是书,故其见之精卓若此。其生平易学本于介轩董梦程③,复师毅斋沈贵瑶。二君皆饶之德兴人,介轩故受易于勉斋黄榦④,又为槃涧董铢之犹子,宜其渊源有自来也。是书新安旧有椠本⑤,今已不可得。此本为元建阳刘泾所梓,有泾及熊禾去非序。泾字楫之,云庄文简公爚后人⑥。 【笺注】 ①开物成务: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依循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夫《易》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《易》能开通万物之志,成就天下之务。” ②蓍(shī):草名。多年生草本植物,一本多茎,可入药,古代常用它的茎占卜。《诗·曹风·下泉》:“洌彼下泉,浸彼苞蓍。”朱熹集传:“蓍,筮草也。” ③董梦程:南宋理学家董铢之子,字万里,号介轩,学者称介轩先生。传承朱子学说的徽系学者,开创介轩学派,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。 ④黄榦:南宋理学家,字直卿,号勉斋,朱熹弟子。 ⑤椠(qiàn)本:刻本。 ⑥云庄文简公爚:南宋大臣、理学家刘爚,字晦伯,学者称云庄先生。 周易玩辞序 宋江陵项平甫先生,光、宁两朝以直谏著声。庆元中,坐党籍罢官①,杜门著书,为《周易玩辞》十六卷,发挥卦爻,抉摘精蕴②。其意以为,辞者,象之疏也;玩辞者,读易之法也。不玩其辞而知其象,不知其象而能观变玩占以尽人合天者,未有也。其言苞举天人③,兼该理数学者,探索之不尽。其书盛行于宋季,迨元大德中,淮西廉访佥事干玉伦徒常刻于齐安,而马贵与、虞伯生为之序④。数百年来,传本渐稀。近得善本于吾师东海先生,因重校而梓之。古今言易者,奚啻数百家⑤,然自注疏外,惟程朱传义为世所传习。平甫自言读程三十年,而又尝问学于朱子,与之往复辩论,故其书独得理要。陈直斋谓程传一于言理,尽略象数,而此书未尝偏废。程氏于小象颇欠发明,而此书爻象尤贯通。又谓其遍考诸家,断以己意,诚精博,不其然哉!吴草庐为学得力于《易》⑥,自注疏、程、朱外,惟取是书及蔡节斋训解⑦,则是书之宜辅传义而行也审矣,可不急为传之乎!干玉伦徒者,北庭人。虞伯生称其好古博雅,学道爱人,其人可想见。于以见有元一代缙绅士大夫通经慕古⑧,宋世之风规未尝坠也。 【笺注】 ①党籍:指党人的名籍。宋哲宗元祐元年至七年(1086—1092),高太后临朝听政,起用反对五安石变法的守旧派官僚,恢复旧制,这批人被称为元祐党。元祐八年(1093),哲宗亲政,重行新法;徽宗崇宁元年(1102),新派人物蔡京为相,籍元祐反新法诸臣自司马光、文彦博而下一百二十人,等其罪状,立碑于端礼门,后增至三百零九人,又立碑于朝堂。 ②抉摘:抉择,择取。 ③苞(bāo)举:统括,全部占有。苞,通“包”。 ④马贵与: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,字贵与,著有《文献通考》。虞伯生:元文学家虞集,字伯生,号邵庵、道园,著作宏富,为有元一代之冠。 ⑤啻:仅,止。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,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。 ⑥吴草庐:宋元之际学者吴澄,字幼清,因所居草屋,程钜夫题曰“草庐”,故学者称草庐先生。 ⑦蔡节斋:南宋理学家蔡渊,号节斋,著有《周易训解》。 ⑧缙绅:插笏于绅带间,旧时官宦的装束。这里借指官员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其语不经见,缙绅者弗道。”颜师古注:“李奇曰:‘缙,插也,插笏于绅。’……字本作搢,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。” 东谷郑先生易翼传序 《易》之教失而为卜筮之书,以流于阴阳占验之术①。王辅嗣曰②:“互犹不足,遂及卦变。变又不足,推致五行。一失其原,巧愈弥甚。”故其注《易》,端务明理,自谓有得于言象之表。然其失也,祖述老庄,谓有从无出,理寓于无,易以垂教,本备于有,是知有无之截然为两。而不知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之原无二致也,于是心迹始判,学术、事功纷然驳杂矣。或者不安于浅近,而徒索之于无。其弊也,不至糟粕诗书,土苴仁义③不止。程氏有忧之作为易传,一以玩辞为主④。其言曰:“得于辞,不达其意者有矣,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。故不涉于象数,象与占在其中矣。不落于有无,性命幽明之理著,事物情尽,而开物成务之道备矣。”朱子谓其用意精密,道理平正,尚疑其举三百八十四爻尽属之于人身,于作易之意有所未尽。且其间义理多伊川所自发⑤,与经文隔膜,所以读者难于贯穿。而程子亦自云:“成书旋复修补,期于七十,其书始出。”又曰:“吾于此书,止说得七分,后人更须自体究。”其不敢自信如此。此东谷郑氏舜举翼传之所以作也⑥。舜举自序其所得于伊川者,由体用显微之旨,而于其中犹不能以无疑。疑斯辨,辨斯明,凡伊川之隐而未发者,莫不尝其窾綮⑦,尽其节目,融会贯通而出之,然后确乎其有以自得也。夫明经者,必博观众家之说,折衷其是,以定一宗,故其理可明而异说不得以惑。则是书之作,虽不足以尽易,其有功于易也多矣,况于程氏之书也哉!予故特梓之以广其传。 【笺注】 ①占验:逐一查对检验。 ②王辅嗣:三国魏玄学家王弼,字辅嗣,少年即享高名,好谈儒道,辞才逸辩,与何晏、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。其注《易》偏重哲理,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。 ③土苴:渣滓,糟粕。比喻微贱的东西。犹土芥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道之真以治身,其绪余以为国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司马云:土苴,如粪草也。李云:土苴,糟魄也,皆不真物也。” ④玩辞:玩味词义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。” ⑤伊川:程颐,字正叔,学者称伊川先生,洛阳(今属于河南)人。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,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,世称“二程”。著作有《易传》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等。 ⑥东谷郑氏:郑汝谐,字舜举,号东谷居士。 ⑦窾(kuǎn)綮(qǐ):筋骨结合处,比喻要害或关键。 三易备遗序 《周礼》:太卜掌三易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①,二曰《归藏》②,三曰《周易》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杜子春注曰③:“连山,虙戏,归藏④,黄帝。”合周易为三代之书。《连山》首艮,夏用之;《归藏》首坤,商用之;《周易》首乾,周用之。孔子叹杞宋无征⑤,于杞得夏时,于宋得坤乾,康成注以夏时为夏四时之书⑥,其存者有《小正》⑦,《坤乾》,商阴阳之书,其存者有《归藏》。考班固《艺文志》,《归藏》不著于录,康成何从得之?毋亦张霸古文尚书之流乎⑧?隋志有薛贞注《归藏》十三卷,至唐已亡。别有司马应注。又有《连山》十卷。宋《崇文总目》独存《归藏》,《初经》《齐母》《本蓍》三篇,间见诸书所引,颇类诸子百氏之语。愚窃以为太卜之所掌者,三易之筮法,鏚人掌三易以辨九鏚之名,但有端龟命蓍、吉凶悔吝之兆⑨,原无彖、爻所系之辞。孔子所得,或出献老口授,非有成书,故后世无传。否则秦政禁书,二易当以卜筮得存,不应不见于西汉也。宋东嘉朱日华氏精心象数之学,以为天下有亡书,无亡言。因夏时坤乾之言,即河洛先、后天之图,推五行生成,以明五十五图之为洛书,述连山象数图以备夏易之遗;推五行纳音以明四十五数之为河图⑩,述归藏象数图以备商易之遗;因先天、后天之体用即象数之合,以证羲文之合?;以繇爻彖象之辞证互体?,演反对互体图例,以备周易之遗。而首之以河图洛书之辩,凡为书十卷。日华中嘉定辛未武科,官承节郎,差处州、龙泉、遂昌、庆元及建宁、松溪,政和巡检。家则堂提刑两浙,见其书,异之。因进于朝,请收之冗散之役,处以校雠之任。时为咸淳八年之夏。未三年,纪元德祐,不及收用,徒录其书于后省,而宋社屋矣?。其子士可、士立先后补成,乞序于同邑林千之以传之。父子用心于是书,可谓勤矣。日华名元升,温之平阳人。士可登开庆己未武科。千之字能一,举宝祐癸丑进士,官编修。林霁山赠之以诗?,有“大雅凋零尚此翁”句,盖宋之遗老也。 【笺注】 ①《连山》:古《易》名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:“掌三易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,二曰《归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”贾公彦疏:“其卦以纯艮为首,艮为山,山上山下是名连山,云气出内于山,故名《易》为《连山》。” ②《归藏》:三《易》之一,相传为黄帝所作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卜》:“掌三《易》之法,一曰《连山》,二曰《归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”贾公彦疏:“此《归藏易》,以纯坤为首,坤为地,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,故名为《归藏》也。” ③杜子春:东汉经学家。西汉末从刘歆受《周礼》。 ④虙(fú)戏:伏羲。《诗·陈风序》“陈谱”毛传:“陈者,太暤虙戏氏之墟。”孔颖达疏:“虙戏即伏牺,字异音义同也。” ⑤杞宋无征:资料不足,不能证明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夏礼吾能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征之矣。” ⑥康成:郑玄。东汉末年经学大师,字康成。 ⑦《小正》:《夏小正》,中国最早的物候专著。原为《大戴礼记》第四十七篇,后为单行本。出自先秦,共包括动植物物候现象六十八条、气象现象七条、农事和畜牧十一条,除二月和十二月外,每月均有定季节的星象。 ⑧张霸:东汉大臣。师从樊鯈。博通五经。 ⑨悔吝:灾祸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。” ⑩纳音:古以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十二律(黄钟、太簇、姑洗、蕤宾、夷则、无射、大吕、夹钟、仲吕、林钟、南吕、应钟)相合为六十音,与六十甲子相配合,按金、火、木、水、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,称为纳音。参阅宋沈括《梦溪笔谈·乐律一》、清钱大昕《纳音说》。 ?羲文:伏羲氏和周文王的并称。《后汉书·班固传下》:“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《书》,咏殷周之《诗》,讲羲文之《易》。”李贤注:“伏羲画八卦,文王作卦辞。” ?繇(zhòu):通“籀”。古时占卜的文辞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成风闻成季之繇,乃事之而属僖公焉。”杜预注:“繇,卦兆之占辞。”互体:《易》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,又叫“互卦”。 ?社屋:犹社庙。社与宗庙。《宋书·武帝纪论》:“晋自社庙南迁,禄去王室,朝权国命,递归台辅。” ?林霁山:南宋诗人林景熙,字德阳,号霁山,入元不仕。其诗感怀故旧,追念宋室,风格凄怆。 丙子学易编节本序 《丙子学易编》,宋陵阳李心传微之著。本十五卷,此仅一卷,盖元俞琰石涧节本也①。微之之父舜臣常著《易本传》三十三卷,洪景卢为之序②。微之本父书,并采王弼、张载、程颐、邵雍、朱熹诸家而成是编。阅其序目,大抵以象占为主,尽扫虚无穿凿之缪。盖有功于易道者,惜不得见其全也。其书之成,仅二百八十日,是为宋嘉定九年,岁在丙子,故曰《丙子学易编》。石涧借全编于书肆而手钞之,自云寒天短晷③,老目昏霿④,并日而录其可取者。盖时年已七十余,可谓老而好学也矣。 【笺注】 ①俞琰:宋末元初道教学者,号石涧道人,刻苦研《易》三十余年。 ②洪景卢:南宋文学家、学者洪迈,字景卢,别号野处。 ③短晷:日影短。谓白昼不长或将尽。晷,日影。《文选·潘岳〈秋兴赋〉》:“何微阳之短晷,觉凉夜之方永。”张铣注:“短晷,谓日景已短,觉其夜长。” ④霿(ménɡ):晦暗。 赵氏易叙丛书序 《周易辑闻》六卷、《易雅》一卷、《筮宗》三卷,合名之曰《易叙丛书》,宋户部侍郎赵汝梅所著。汝梅者,商恭靖王元份七世孙,资政殿大学士、天水郡公善湘之子也。善湘于群经皆有撰述,而于《易》则有《约说》八卷、《或问》四卷、《指要》四卷、《学易读问》八卷、《学易补过》六卷。汝梅自序其书,谓受《易》于父,盖六易稿而传之者。惜乎丛书在而善湘之经义无存,父子著书则同,而传不传,信有幸不幸也。汝梅以宗室子为宰相史弥远女婿,顾能谦抑自修,研精易象,又以余暇引致黄问、黄中、吴仲孚诸人诗篇唱和,其风流儒雅,犹可想见。至晚岁用理财进,虽历膴仕而失士誉①。然则善《易》者,必明乎进退得丧之理而审择焉,庶几可以动而无悔也矣! 【笺注】 ①膴(wǔ)仕:高官厚禄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琐琐姻亚,则无膴仕。” 水村易镜序 《水村易镜》一卷,宋莆田林光世著。光世,字逢圣,敕令所删定林霆曾孙①。靖康初,霆叔冲之被命使金,是时霆为乌江丞,三上书请代往,不报,冲之竟执节死,事具《宋史》本传。霆博学,深象数,与郑樵为金石交②。光世渊源家学,遍览藏书,因《易》十三卦取法乾象者,著为图说,以明圣人仰观之义,名曰《易镜》。淮东漕黄汉章上其书于朝,理宗览而惊异,以为先儒所未发,命有司以礼津遣赴阙③,由布衣授史馆检阅,迁校勘,历将作丞,知潮州。数迁,得提举浙东常平茶盐。进嘉言二十篇,赐进士出身,召拜司农少卿兼史职。俄而去食祠,复起,知隆兴府。以言者寝新命,遂用朝请大夫,知秘阁归老。林氏世多忠节,冲之子郁官福建茶司,遇乱,骂贼死。霆兄震知镇江府,力攻蔡京、卞兄弟,有声崇宁、大观间,霆与秦桧同登进士,不附和议,常责桧曰:“公何忍置二帝万里外博一宰相?”故莆人谓之忠义林氏。光世之擢官也,以趣贾似道进师还朝被劾而去④。岂亦为似道所恶,故不安其位邪?今不得而考矣。所进嘉言,理宗比之杨万里《千虑策》,手书“水村”二字赐之。光世因作亭于莆之嵉山,以彰其宠。吁!岂非布衣稽古之至荣欤! 【笺注】 ①敕令所删定:宋代官名,八品。敕令所为编纂整理各种行政命令的机构。删定官即校对员。 ②金石交: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。 ③津遣:资助遣送。 ④贾似道:南宋台州天台(今属浙江)人,字师宪。少时游博无行,因姐为理宗宠妃,遂得进用。度宗时封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。专权多年,大政出于其在西湖畔的私宅中。德祐元年(1275)被迫出兵抗东下之元军,兵败,被革职放逐,为监送人杀死。 文公易说序 自文公《本义》出①,而《易》道大明,久为天下学士所服习②。然而公论《易》之精义微言,见于同时之论难与及门弟子之辨说者,不一而足。又或著为文章,发之歌咏,间有可以阐羲文之秘,抉周孔之奥者③,虽文集语录各有成编,然以简帙重大④,学者或未能周览。且丛见杂出,非汇而归于一,亦无由得其要领也。公孙子明绍承家学⑤,取文集语类汇而葺之,首之以河洛、太极、两仪、四象、八卦、重卦与乾坤之要指,次取论上、下二篇之策与《十翼》之言,而终之以卜筮与蓍卦考误,正郭子和之失者。及凡注疏,欧、苏参同及麻衣心法之类⑥,靡不着其得失,明其归趣,使学者知所从违而不惑于群言之淆乱。信如杨东里所云⑦:“学《易》之士,不可无之书也。”其后董正叔、胡庭芳、董真卿亦缘子明之意而各为附录,纂注诸书,然或不专取朱子之言。若自为一书,且采之博而择之精,惟是书为优。子明名鉴,文公长子塾之子,以荫补迪功郎,官至奉直大夫、湖广总领,居建安紫霞洲。文公子孙居建安者,自子明始。 【笺注】 ①文公《本义》:朱熹所著《周易本义》。朱熹卒后,追谥文公。朱熹的著述后世编纂有《朱文公文集》。 ②服习:犹习惯,适应。 ③羲文、周孔:分别为伏羲和周文王,周公和孔子的并称。 ④简帙:书卷,书页。 ⑤绍承:继承。 ⑥麻衣:麻衣相法。相书、相术名,后人假托传说中的麻衣道者作。 ⑦杨东里:杨士奇,明江西泰和人,名寓,字士奇,以字行,号东里,历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四朝内阁,长期辅政。著有《东里文集》《历代名臣奏议》等。 王巽卿大易缉说序 《易》之为书,广大悉备,不可以一端尽也。故自汉以至宋,言《易》者凡七百家。有宋而后,为书益夥。朱氏《授经图》、焦氏《经籍志》所载①,几备矣,乃巽卿是书,独遗而不录。文渊阁书目中亦失之。近始得于藏书之家。其书前为《图说论辩》二卷,后为《解说》八卷,而总名之曰《大易缉说》。大旨则分纬河图以溯伏羲画卦之由,错综河洛以定文王位卦之次。而义之最精者,则每卦必论成卦之主。以为:“圣人观象设卦,咸自乾、坤而出。乾、坤二体之变,即成卦之主。文王主之以成卦体,周公主之以取爻义,夫子主之以为彖传。故圣人所系之辞,无不因六画而来,则昔贤所谓假象以设辞者,非矣。”其言至当。吴草庐称其书平正稳审②,盖谓是乎!其于有宋诸儒,独右濂溪之《太极图说》,等之羲、文、周、孔,尊为六易。而于康节、晦庵,少有所轻。虽未免或过,要皆出于心解理会,非因仍蹈袭者比也。是书元常德路推官田泽尝请于朝,为之刊行。申子出处详于泽所为续刊缉说始末中,兹不赘。泽者,居延人,后官海南海北道廉访司副使,著有《洪范洛书辨》一卷,见《授经图》中。 【笺注】 ①朱氏《授经图》、焦氏《经籍志》:明朱睦挈著有《授经图》二十卷,明焦竑撰有《国史经籍者》六卷。 ②吴草庐:宋元之际学者吴澄,字幼清,抚州崇仁(今属江西)人,因所居草屋,程钜夫题曰“草庐”。故学者称草庐先生。入元,曾任国子司业、翰林仕郎、编修、集贤直学士等。 崇仁吴氏易璇玑序 《易璇玑》三卷,绍兴中崇仁布衣吴沆所进①,当时目为环溪先生者也。先生幼孤,事母孝。政和间②,尝献书于朝,不报,乃归隐环溪。其言《易》自彖而求之卦,次求之象,次求之爻,为论二十七篇。其文简奥,间以韵语行之,类古繇辞,卓尔成一家之言者也。当其时,高宗留意学易,书乾卦,赐侍讲秦梓;书否、泰卦,赐右相张浚,于是以易义进者,朱氏震、林氏儵、李氏授之、刘氏翔、郭氏伸、彭氏与、宋氏大明、都氏絜、吴氏适,或令秘省看详,或令有司给札,或与堂除,或补上州文学。先生独高尚不仕,没而祀于郡县学宫。读其书,思其人,镂版传之,益信立言之必本乎德。 【笺注】 ①绍兴:宋高宗年号(1131—1162)。 ②政和:宋徽宗年号(1111—1117) 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序 宋陈隆山《大易集义》六十四卷,曾穜《大易粹言》七十卷。二书摭集宋儒论说凡十八家,而粹言所采二程、横渠、龟山、定夫、兼山、白云父子七家①,其康节、濂溪、上蔡、和靖、南轩、蓝田、五峰、屏山、汉上、紫阳、东莱十一家之说②,皆集义上下经所引,粹言则未之及也。《粹言》有《系辞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《杂卦》,《集义》止上、下经。余窃病其未备,因于十一家书中,将讲论系辞以下相发明者,一一采集,与粹言合而订之,间以臆见,考其源委,定其体例,芟其繁芿③,补其脱漏,成八十卷。庶使二书之发凡起例,互相吻合,而十八家之精义奥旨,无不网罗毕具。繇是而上求三圣之心于千载之下,和合诸儒之言于一堂之中,虽人自为说,有彼此浅深详略之不同,而会而归之,罔所乖剌④。测度摹拟,无有不备。从衡变化⑤,无有不通。理象之粲然者,莫是过矣。自揣固陋,未必有当,于《集义》《粹言》所以为书之宗要,或亦陈、曾两公之所不废也。书成请正于座主徐先生,先生曰:“善。”命梓之附诸经解之末。 【笺注】 ①横渠:北宋哲学家张载,理学创始人之一,字子厚,世称横渠先生。讲学关中,故其学派被称为“关学”。龟山:北宋学者杨时,字中立,晚年隐居龟山,学者称龟山先生。先后学于程颢、程颐。定夫:北宋学者游酢,字定夫,一字子通,学者称廌山先生。兼山:郭忠孝,号兼山,程颐晚年弟子,开创兼山学派,为程门支流。白云:易学家、医学家郭雍,号白云,兼山学派代表人物,以平生之力精研易学及医学。 ②上蔡:北宋学者谢良佐,字显道,蔡州上蔡(今属河南)人,学者称上蔡先生,与游酢、吕大临、杨时并称程门四大弟子。和靖:北宋诗人林逋,字君复,钱塘人。性恬淡,隐居西湖孤山,种梅养鹤,终身不仕,也不婚娶,故有“梅妻鹤子”之称。卒谥和靖先生。南轩:南宋学者张栻,字敬夫,一字钦夫,又字乐斋,号南轩,世称南轩先生。与朱熹、吕祖谦齐名,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蓝田:“蓝田四吕”,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吕大忠、吕大防、吕大钧、吕大临兄弟四人。吕大忠、吕大钧、吕大临先后从学于张载、二程,与关学、洛学都有密切关系。五峰:南宋学者胡宏,字仁仲,号五峰,学者称五峰先生,张栻曾从之问学。屏山:南宋学者、文学家刘子翚,字彦冲,号病翁,后退居屏山讲学,学者称为屏山先生。朱熹少时从其受学。汉上:朱震。紫阳:朱熹。朱熹父朱松曾在紫阳山读书。朱熹后居福建崇安,题厅事曰紫阳书室,以示不忘,后人因以“紫阳”为朱熹别称。东莱:吕祖谦。 ③芟(shān):除草。《诗·周颂·载芟》:“载芟载柞,其耕泽泽。”毛传:“除草曰芟,除木曰柞。”引申为刈除,除去。繁芿(rénɡ):繁复杂乱。 ④乖剌:悖谬失当。 ⑤从衡:亦作“从横”,交错纷乱貌。 卷二 经解序二 董氏周易程朱氏说序 宋哲宗元符己卯,程伊川先生序《易传》十卷。后七十九年,为孝宗淳熙丁酉,晦庵先生《本义》成。自有两书,而四圣人之精义微旨益著。又八十九年,为咸淳丙寅,实度宗即位之二年,天台董正叔取二先生之书合而一之,为《周易程朱氏说》,盖始终百七十年矣。尝观程先生之《传》主于言理,而朱子《本义》则推本圣人因卜筮教人之意,第明其为卦象、卦变、卦体、卦德而不费于辞说。夫以二先生学之渊源有本,而论《易》若是不同,何也?盖尝征之程先生之言曰:“有理而后有气,有气而后有数,易因象以知数,得其义则象在其中。”又曰:“理无形也,因象以明理。理见乎辞者也,则可由辞以观象。”是程先生虽专言理,实兼包乎象数也。朱子曰:“《易》只是卜筮之书,今人说得来太精了,然却入粗不得。某之说虽粗,然却入得精,精义皆在。其中良以卜筮象数原未尝外于义理,盖有此理则有此象、有此数,即卜筮所谓趣吉避凶、惠迪吉、从逆凶者①,未尝外义理而得,是理与数岂岐而二之物乎!”正叔有见于此,故辑为成书,依程传之文,而录本义于后。凡程之遗书、朱之文集、语类有裨于传义者,咸取而附之。系辞以后,程子无传,则取程子平日论说补之,而《附录》如上、下经之例,于以明两夫子之同有功于四圣而非有所异也。其后董真卿之《辑录纂注》,与明永乐之《大全》,实权舆于此。正叔之有功于两夫子不亦大乎!正叔名楷,台之临海人。中文天祥榜进士,知洪州,有惠政。后官吏部郎中,从潜室陈器之游②,得朱子再传之学者也。 【笺注】 ( 重要提示:如果书友们打不开t x t 8 0. c o m 老域名,可以通过访问t x t 0 2. c o m备用域名访问本站。 ) ①迪吉: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惠迪吉,从逆凶。”孔传:“迪道也。顺道吉,从逆凶。”后以“迪吉”表示吉祥,安好。 ②陈器之:陈埴,字器之,号潜室,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,著有《木钟集》十一卷。 题读易私言 许文正公以正大之学①,当草昧之世,辅翊世祖②,建学明伦,其有功于斯道甚大。所著书不多,见行于世者,《鲁斋遗书》而已。《读易私言》者,统论六画大义③,简括精当,足以见公学之纯而养之邃也。金源以来④,苏、黄之学行于中州。公从江汉先生得闻伊洛之旨⑤,与柳城共倡明之⑥。元儒学之醇,惟公上接有宋。惜世祖用之未尽,终惑于桑哥、王文统之徒⑦,使斯民不获被其泽,岂不惜哉!公又有《大学要略》一卷,盖领成均时以教胄子者⑧。直述常语,俾使通晓,可与并行者也。 【笺注】 ①许文正公:宋元之际学者许衡,字仲平,号鲁斋,谥文正。与姚枢、窦默等讲程朱理学。正大:雅正弘大。 ②辅翊:辅佐,辅助。世祖:元世祖忽必烈。 ③六画:以《易》之每卦为六画,故名。《易·说卦》:“兼三才而两之,故《易》六画而成卦;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《易》六位而成章。”《易·干》“元亨利贞”唐孔颖达疏:“初有三画,虽有万物之象,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,故更重之而有六画,备万物之形象,穷天下之能事,故六画成卦也。” ④金源:金国的别称。《金史·地理志上》:“上京路即海古之地,金之旧土也。国言‘金’曰‘按出虎’,以按出虎水源于此,故名金源。建国之号,盖取诸此。” ⑤江汉:宋元之际理学家赵复,字仁甫,世称江汉先生。选取二程、朱熹等遗书八千余卷,广为传播,由是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。 ⑥柳城:元初理学家、政治家姚枢,字公茂,号雪斋、敬斋,祖籍营州柳城(今辽宁朝阳)。姚枢遇赵复后,始见程朱之书,遂为理学信徒。在忽必烈为亲王时,请他教授世子经书,并备顾问;世祖时授昭文馆大学士,评定礼仪,官至翰林学士承旨。 ⑦桑哥:元畏吾儿人,元朝宰相,以贪赃枉法处死。王文统:元益都人好权谋,入李璮幕府,以女妻璮。后李璮起兵反,他以同谋被杀。 ⑧成均:古之大学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大司乐掌成均之法,以治建国之学政,而合国之子弟焉。”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三而一有焉,乃进其等,以其序,谓之郊人,远之,于成均,以及取爵于上尊也。”郑玄注:“董仲舒曰:五帝名大学曰成均。” 石涧俞氏大易集说序 《大易上下经说》二卷、《象辞说》一卷、《彖传说》二卷、《爻传说》二卷、《文言传说》一卷、《系辞传说》二卷、《说卦说》一卷、《序卦说》一卷、《杂卦说》一卷,合一十三卷,各冠以序,统名曰《大易集说》。而《易图纂要》一卷、《易外别传》一卷附焉。吴人俞琰玉吾叟所著也。叟于宝祐间以词赋称①,宋亡隐居不仕,自号石涧道人,又称林屋洞天真逸。其书草创于至元甲申②,断手于至大辛亥③,用力可谓勤矣。世之言图书者,类以马毛之旋、龟文之坼④。独叟之持论谓:“《尚书·顾命》:‘天球、河图在东序’,河图与天球并列,则河图亦玉也,玉之有文者尔。昆仑产玉,河源出昆仑,故河亦有玉。洛水至今有白石,洛书盖石而白有文者。”其立说颇异。至其集众说之善,以朱子《本义》为宗,而邵子、程子之学,义理、象数一以贯之,诚有功于《易》者也。考叟之说《易》,尚有《经传考证》《读易须知》《六十四卦图古占法》《卦爻象占分类》《易图合璧连珠》诸书,咸附于《集说》之后,而今已无存。当日共讲《易》者,则有西蜀苟在川、新安王太古、括苍叶西庄、鄱阳齐节初,其名字官阀亦不复可考矣。呜呼,惜哉! 【笺注】 ①宝祐:宋理宗年号(1253—1258)。 ②至元:元世祖年号(1264—1294)。至元甲申为1284年。 ③断手:完毕,完成。 ④马毛之旋、龟文之坼:元初理学家吴澄在《易纂言外翼》中列“马毛之旋如星点指圆圈”的《河图》,以及“龟背之甲其坼有如字画”的《洛书》。至大:元武宗年号(1308—1311)。至大辛亥为1311年。 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注启蒙翼传合序 考亭之学一再传后①,惟新安尤盛,父兄、师友各自名家。若玉斋、双湖父子,其最著也。双湖名一桂,字庭芳,领宋景定甲子乡荐,入元,隐居著书。以闽为文公讲学之地,过其乡,访求绪论,复从建安熊禾勿轩游②,与之上下讲议者十余年。归则裒集诸家之说③,疏朱子之言为《易本义附录纂疏》及《启蒙翼传》二书,论者谓其得朱子源委之正④。勿轩尝谓之曰:“更得《诗》《书》《春秋》《周礼》《仪礼》一如《易》书,以复六经之旧,岂非文公所望于吾辈者乎!”惜先生仅成此二书及《书说诗传附录纂疏》,而他书竟未及为也。尝观汉人经学各有师法,此韦表微有《九经师授谱》、刘餗有《授经图》、李焘亦有《五经传授》,著其流派,咸有条理。近代经学至朱子而得其归,若节斋蔡氏、槃涧董氏之于《易》⑤,九峰蔡氏之于《书》⑥,传贻辅氏之于《诗》⑦,清江张氏之于《春秋》⑧,勉斋黄氏、信斋杨氏之于礼⑨,皆朱子嫡嗣也。再传而后,怀孟、金华、新安、鄱阳,其传益著,其派益广。苟能为之稽其授受,别其源流,使后之学者知渊源之有自,岂不为明经者之一助乎?今世通经学古之士,必有继而为之者,尤予所望也。 【笺注】 ①考亭:在今福建建阳西南。相传五代南唐时黄子棱筑以望其父(考)墓,因名望考亭,简称考亭。南宋朱熹晚年居此,建沧洲精舍。宋理宗为崇祀朱熹,于淳祐四年赐名考亭书院。后因以称朱熹。 ②熊禾:号勿轩,志于濂、洛、关、闽之学。访朱熹门人辅广,拜其为师。 ③裒(póu)集:辑集。 ④源委: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,或源或委也,此之谓务本。”郑玄注:“源,泉所出也;委,流所聚也。”指水的发源和归宿。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。 ⑤节斋蔡氏:蔡渊。著有《周易训解》《易象意言》。槃涧董氏:南宋学者、经师董铢,学者称盘涧先生,朱熹学生。著有《性理注解》《易书注》。 ⑥九峰蔡氏:南宋学者蔡沈,字仲默,隐居九峰,世称九峰先生。曾师朱熹,专习《尚书》历数十年,成《书集传》,其书参考众说,融会贯通,为元代以后试士所用标准注本。 ⑦传贻辅氏:辅广,字汉卿,号潜庵。专攻周敦颐和二程学说,先后师事吕祖谦和朱熹。嘉泰年间归里,在崇德县筑传贻堂,后改为传贻书院,教授学生,学者称传贻先生。有《诗童子问》。 ⑧清江张氏:南宋理学家张洽,清江县人。从小师事朱熹,资质颖异。专治《春秋》。后回家乡,创办了清江书院。 ⑨勉斋黄氏:黄榦,字直卿,号勉斋。信斋杨氏:杨复,号信斋,受业于朱熹。 周易本义集成附录序 朱子《易本义》一书,疏明其义者,有董楷之《正书》、蔡渊之《训解》、胡炳文之《通释》、胡一桂之《附录纂注》、董真卿之《会通》。而熊良辅之《集成》,亦其一也。良辅,字季重,别号梅边,南昌人。举元延祐丁巳乡试①。早师遥溪熊凯学《易》,复得《易传》于凯之友泉峰龚焕。试礼部不第,归,训徒乡塾,研究《易》旨,乃为是书。采摭诸家之说,与《本义》合者录之,即不合而有得于经旨者,亦备录以相发,末则折衷以己意。盖本朱子之书而不泥焉者也。始朱子《本义》,一遵吕成公所订古文为主②,以六十四卦彖、爻之辞为上、下经,而孔子所释彖、象、文言及上下系、说卦、序卦、杂卦为“十翼”。明永乐时编次《大全》,乃以朱子《本义》附《程传》以行,而初本遂淆。良辅是书,犹仍旧本上下经二卷,谓之《集成》;《十翼》十卷,谓之《附录》,总为十二卷,统名之曰《周易本义集成附录》。《授经图》但录《集成》二卷,盖未见全书也。嗟乎!自《周易传义大全》行,而世无知朱子易之为古文也久矣。故科试者往往合周公、孔子之辞以命题,割裂纰缪,良可怪叹。得是书,庶可一正之乎!良辅所采摭,自唐迄元凡八十四家中姓氏多不著者,于以见易书之多,后世不可得尽见,犹赖是书以传,亦可尚也。 【笺注】 ①延祐:元仁宗年号(1314—1320)。元延祐丁巳为1317年。 ②吕成公:吕祖谦,字伯恭,学者东莱先生,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。宋宁宗嘉定九年(1216),谥吕祖谦为“成公”。 鄱阳董氏周易会通序 《周易会通》一十四卷,题曰《经传》,集程朱解,附录纂注,冠以凡例十条,《经传历代因革》一卷,而以启蒙五赞筮仪附录纂注终焉,鄱阳董真卿季真父所编集也。金华吴正传驳之,谓朱子之义自与程传体制不同,不当强求其通。而季真自序则云:“自包牺氏作易①,至于文王、周公,不知几年而后有卦、爻之辞。由文王、周公至于孔子,五百余年而后有十翼。由孔子至程、朱子,千五百余年而后有传义。今距程朱子百有余年,乃敢析合经传,集四圣二贤及历代诸儒之说以备一书。”其亦勇于自任者矣。季真为深山先生之子,槃涧先生之从子,受学于双湖胡氏、勿轩熊氏。胡之学本于其父玉斋,玉斋师毅斋沈氏,沈学于介轩董氏,董学于勉斋黄氏。熊之学本于进斋徐氏,徐学于节斋蔡氏,蔡又为勉斋之友。当时师弟子授受,渊源可考,皆本于程、朱子者也。其曰:“程子主理义,朱子主象占。求朱子象数之易得其旨,因朱子以求程子理义之易,又于诸家之易,理之所聚而不可遗,理之所行而无所碍者,相与发明之。”故虽林黄中、袁机仲之说②,双湖诋为惑世诬民者③,季真或有取焉。其亦善于言易者矣。 【笺注】 ①包牺氏:伏羲氏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……于是始作八卦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包,本又作‘庖’。” ②林黄中:林栗,字黄中,福清(今属福建)人。袁机仲:袁枢,南宋史学家,字机仲。 ③双湖:胡一桂,字庭芳,元徽州婺源(今江西婺源)人。南宋景定五年(1264),乡荐礼部不第,退而于乡里讲学,远近师之,号“双湖先生”。以朱学为宗,“得朱熹氏源委之正”,尤精于易学。惑世诬民:指蛊惑世人。 雷思齐二种易序 《易图通变》五卷、《易筮通变》三卷,元临川道士雷思齐著。《易图》世有传本,《易筮》则得之《道藏》中。二书固相为表里,宜并行者也。思齐,字齐贤,别号空山,居钟湖观,授玄教讲师,乐与士大夫游。吴文正赠以诗有“钩深十翼象外易,罗络三苍篇内文”句①,“十翼”即指二书,三苍者,岂思齐于六书之学亦有撰著欤?思齐虽羽流②,实当时高士。其游于黄冠③,盖亦有托而逃,若梁隆吉、邓牧心辈④,非寻常道流比。其所撰,宜吾儒所不摈也。世所传二氏之藏,惟道家最多牵合。举夫名、法、兵、形、医、卜诸家,咸以为出于黄老,遂援而取之,以增广其类。而《易》为三圣人之书,凡言图书象数者亦入焉,至与其所谓符箓、科仪荒谬诞妄者⑤,同汇而藏之。然前人之遗书或借以传,则亦未可尽罪也。嗟乎!彼二氏虽为吾儒所不道,然为其徒者,犹能世守其所传于琳宫梵宇之中⑥,而儒家者流举所谓淹中、柱下之藏⑦,盖无有也。岂不重可慨也欤! 【笺注】 ①三苍篇:秦李斯《仓颉篇》、赵高《爰历篇》、胡毋敬《博学篇》,以统一后的秦篆编写。汉初合为一书,统称《仓颉篇》,并改写成隶书,又称《三苍》。 ②羽流:谓道人,道士。 ③黄冠:道士之冠,借指道士。 ④梁隆吉:梁栋,字隆吉,湘州(今属湖北)人,迁镇江,咸淳四年进士。宋亡,归武林,后卜居建康,时往来茅山中。邓牧心:邓牧,字牧心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宋元之际学者。宋亡,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,终身不仕、不娶,自称“三教外人”,又号九鉴山人,世称文行先生。 ⑤符箓:道教所传秘密文书符和箓的统称。科仪:科式。 ⑥琳宫:仙宫。这里指道观。梵宇:佛寺。 ⑦淹中:春秋鲁国里名。在今山东省曲阜市。古文《礼经》所出之处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《礼古经》者,出于鲁淹中。”颜师古注引苏林曰:“里名也。”借指儒家学术中心。柱下:借指藏书之所。 周易参义序 新喻梁孟敬先生①,元季用荐为集庆路儒学训导。居二载,念亲老,谢归。入明,郡守刘真辟教授临江府。明太祖既定天下,稽古礼文,召名儒修述,定一代之制,于是先生征诣金陵②,年已六十矣。时分礼、律、制三局,先生在礼局中,讨论精审,诸儒皆推伏之③。书成,不受官,赐金还乡里,筑室蒙山,为书庄以藏所著书,《周易参义》其一也。是书盖分教集庆时所作,以程、朱传义,学者所宗,然程主于玩辞,而朱主于观象,一本于理,一尚其占,其说遂殊。《参义》者,融会二家之旨合而一之也。先生于六籍咸有述,当时目为“梁五经”。《春秋》曰《考义》,《书》曰《纂义》,《礼》与《周官》曰《类礼》、曰《考注》,《诗》曰《演义》。《易》《春秋》作于元季,他皆蒙峰退隐后所成。其卒也,在建文二年,年八十有七。嗟乎!当时被召诸儒,如青田、金华、新安、义乌④,身非不显,名非不著,而或以谗死,或以身殉,或遭迁谪,或不享年,求如先生优游终老,著作垂于后世,岂非幸哉!先生之论,以言忠信、行笃敬为天德,不伤财、不害民为王道。其言纯以正,记称“好学不倦,好礼不变,耄期称道不乱”者⑤,其殆斯人也欤! 【笺注】 ①梁孟敬:明代著名学者梁寅,字孟敬,号石门,新喻县(今新余市)人。“淹贯五经百氏”,科举屡次落榜,于是弃功名。元末,征召为集庆路(治今南京)儒学训导,两年之后辞官归乡,隐居讲学。邻居之子初入仕途,问天德、王道之要,梁寅笑言:“言忠信,行笃敬,天德也;不伤财,不害民,王道也。” ②征诣:召往。 ③推伏:推许佩服。 ④青田:明初大臣刘基,字伯温,浙江青田南田武阳村人。洪武四年(1371)为胡惟庸所谮,被免职,忧愤而死。金华:明初文学家宋濂,浙江浦江(今属浙江金华)人,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。致仕后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,全家谪茂州,中途病死于夔州。新安:朱升,字允升,明徽州休宁(徽州,古称新安)人。洪武元年(1368)任翰林学士,后请老归山,不久病死。义乌:明初学者王袆,字子充,浙江义乌人。洪武初,修《元史》,与宋濂同为总裁。受命招抚云南,遇害而死。 ⑤耄期:高年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朕宅帝位,三十有三载,耄期倦于勤。”孔传:“八十、九十曰耄,百年曰期颐。言己年老,厌倦万机。” 程泰之禹贡图论序 宋新安程泰之尚书,以该洽直谅见知于孝宗①。尝侍光宗潜邸讲读。及即位,以吏部尚书进龙图阁学士致仕。公老而得谢于家,著书立言,尽发所蕴。今所传《演繁露》《考古编》《雍录》诸书,辨证古今之讹谬,订正书传之得失,多卓然可观者。《禹贡论》五十二篇,亦公所著,辩江、河、淮、汉、济、黑水、弱水七大川甚悉。凡诸儒舍经泥传注者,一一正之。又专论河、汴二水之患,为《后论》八篇。又为《山川地理图》,因《禹贡》而备论历代山川、郡县名称改易。以唐世地书为正,总为四卷②。汪端明应辰见而叹为不可及。淳熙四年,公为刑部侍郎,因进讲黑水,陈其素所辩论,孝宗嘉赏,命进其全书,付秘阁。其后公出知泉州,同年舶使彭椿年始命教授陈应行校而刊之。图本三十有一,今仅存《序说》,兼有所缺。考归熙甫为跋时③,图已不及见,况又百余年乎!夫古今之宇宙,疆域大矣,自非身所亲历,安必其无讹?经所纪皆禹随山刊木所身历也④,后世为传注者,乃欲以一己见闻举而核之,诚不能无误。公之为是书也,尽屏训传,独取经文而熟复之,于一言一字间有意指可以总括后先者,则主以为据,而后采历世载籍以证之。其用志可谓勤矣。虽其谓鸟鼠同穴为二山⑤,亦拘于一隅之见,然而弘肆淹雅⑥,不诡随传注,固经说之杰也。尝考南宋诸儒称博洽者凡三人,一为鄱阳洪景卢迈,一为四明王伯厚应麟,其一则公。洪之《容斋随笔》博矣而未核,王之《困学纪闻》精且核矣,而援经证史,解驳尽致⑦,则于公是书见之。公复尝考究《书》之历代地理,为谱二十卷,取五十八篇互相发明,篇为一论。周益公称其抉隐正讹⑧,有功学者。嗟乎!安得并传之为快欤! 【笺注】 ①该洽:博通。直谅:正直诚信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……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” ②淳熙:宋孝宗年号(1174—1189),淳熙四年为1177年。 ③归熙甫:明代文学家归有光,字熙甫,号震川,又号项脊生。 ④刊木:砍伐树木。《书·禹贡》:“禹敷土,随山刊木,奠高山大川。”孔颖达疏:“随行山林,斩木通道。” ⑤鸟鼠同穴:古山名。在甘肃省渭源县西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导渭自鸟鼠同穴。”孔传:“鸟鼠共为雌雄,同穴处此山,遂名山曰鸟鼠,渭水出焉。”明焦竑《焦氏笔乘续集·鸟鼠同穴》:“‘导渭自鸟鼠同穴。’孔传谓‘鸟鼠共为雌雄,同穴而处’。蔡氏以为怪诞不取。按《甘肃志》:‘凉州之地有兀儿鼠者,形状似鼠,尾若赘疣。有鸟曰本周儿者,形似雀,色灰白,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。所谓鸟鼠同穴也。’凉州唐属陇右道,然则孔说非诞。” ⑥弘肆:弘大恣肆。多用以形容学问文章等。唐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先生之于文,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”淹雅:高雅。 ⑦解驳:解释辩正。 ⑧抉隐:挖掘隐秘。 新昌黄氏尚书说序 宋新昌黄宣献公经学博通①,著《诗说》三十卷、《周礼说》五卷,其易传未成而殁,今惟《尚书说》七卷仅存。吴兴陈氏谓公晚年制阃江淮②,著述不辍,时得新意,则晨夜叩书塾为友朋道之,盖其穷经老而不倦若是。夫说《书》亦难矣,九峰之传③,程直方辨之④,余芑舒疑之⑤,袁仁砭之⑥,明太祖集诸儒更定之。公之说,诸儒未有议之者,由其义之纯而辞之约也。惟于《书》终《秦誓》⑦,公以为夫子知其终必得志于天下,推其效,自穆公垂创之为可继,故录其书使与《费誓》自为后先⑧,窃以为不然。周公、鲁公皆周卿士,周公之《诰》录于《书》,鲁公之《誓》亦录于《书》,无以异也。夏之书终以《胤征》,周之书终以《秦誓》,无以异也。而谓夫子序《书》,以秦承周,以《殽誓》继《典》《谟》《命》,其旨则微,毋乃近于谶纬之说,不若九峰比于《诗》之录《鲁颂》《商颂》,犹未害于义也。 【笺注】 ①黄宣献公:黄度,字文初,号遂初,南宋绍兴新昌(今属浙江)人。 ②制阃(kǔn):统领一方军事。 ③九峰:南宋学者蔡沈,字仲默,号九峰,南宋建州建阳(今属福建)人。少从朱熹游,后隐居九峰山下,注《尚书》,撰《书集传》。 ④程直方:元新安婺源人,字道大,作《蔡传辨疑》。 ⑤余芑舒:作《读蔡传疑》。《书传会选》卷六载:“蔡沈《书传》虽源出朱子,而自用己意者多。当其初行,已多异论。宋末元初,张葆舒作《尚书蔡传订误》,黄景昌作《尚书蔡氏传正误》,程直方作《蔡传辨疑》,余芑舒作《读蔡传疑》,递相诘难。及元仁宗延祐二年,议复贡举,定《尚书》义用蔡氏,于是葆舒等之书尽佚不传。” ⑥袁仁:明袁仁,字良贵,号蓡波,苏州人。撰《尚书砭蔡编》,纠蔡沈之误。 ⑦《秦誓》:《尚书》篇名。《书序》:“秦穆公伐郑,晋襄公率师败诸崤。还归,做《秦誓》。”是秦文献流传下来较早的一篇。 ⑧《费(bì)誓》:《尚书》篇名。费,地名,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。鲁侯伯禽受封于鲁国,徐、夷等部落不服从命令,相继作乱,鲁侯伯禽前往征讨,作《费誓》。 时氏增修东莱书说序 宋乾淳中①,东莱吕成公讲道金华②,四方从游者千人。公同年进士时铸寿卿与其弟长卿,率其家子弟曰沄、曰澜、曰泾悉从公学。公尝辑《书说》,先之《秦誓》《费誓》,上至《洛诰》③,凡一十三卷。阅再岁而公殁,澜增修之,成二十二卷,合为三十五卷,于是《书说》乃全。予考成公实受业于林少颖之门④,少颖有《拙斋书集解》五十八卷。朱子谓《洛诰》以后非其所解,则亦门人续成之者。夫林氏之书既以《召诰》终⑤,公之书因以《洛诰》始,是公之用意,本以续其师说。而门人莫喻厥旨,忾其书之未就,辄补其余,其用心则勤,而公之意未免因之反晦矣。虽然,澜,公之高弟子也,其所补缀,一本师说,学者取林氏之书暨先生讲论,与澜所增修合而观之,匪独见今古文正摄义蕴之全⑥,而丽泽书院师友之渊源⑦,亦可睹矣。 【笺注】 ①乾淳:宋孝宗的两个年号乾道(1165—1173)、淳熙(1174—1189)的合称。 ②东莱吕成公: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,字伯恭,南宋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。人称东莱先生,与朱熹、张栻齐名,同被尊为“东南三贤”。卒谥曰成,后世复以“吕成公”称之。 ③《洛诰》:公既相宅,周公往营成周,使来告卜,作《洛诰》。 ④林少颖:宋代林之奇,字少颖,号拙斋,福州侯官人。绍兴二十一年(1151)进士,召为秘书省校书郎。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,之奇以为邪说异端,不可训。因患痹疾,乞祠家居,授徒著述,自号拙斋,人称拙斋先生。吕祖谦慕其名,远道来闽从其学。 ⑤《召诰》:《书经》周书之篇名。《尚书·召诰》记载:“成王在丰欲宅洛邑,使召公先相宅,作《召诰》。” ⑥匪独:犹言不单是,不只是。 ⑦丽泽书院:南宋四大书院之一,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。 书集传或问序 宋东阳陈大猷作《尚书集传》,用朱子释经,法吕氏读诗记例,采辑群言,附以己意成编。宋季其书盛行,学者多宗之。《集传》而外,复成《或问》二卷,明《集传》去取之意,亦犹紫阳《论孟集说》别为《或问》之旨也。《集传》未及见,而《或问》偶有传本。尝取而读之,其中变难往说①,著其从违,使治经者有所依归,无岐途之惑,其便于学者甚巨。惜全编不可得见。然因此以推则其搜辑之博,持择之精,信乎可传也矣。大猷登绍定二年进士②,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,官不甚显,故《宋史》无传。同时有都昌陈大猷者,号东斋,常师饶双峰,仕为黄州军州判官,亦著《书传会通》,实元陈浩之父,与东阳别为一人,世人往往混而一之。故举而并著之,使校雠四库者有所考焉③。 【笺注】 ①变难:变乱。 ②绍定:南宋理宗的年号(1228—1233)。绍定二年为1229年。 ③四库:犹四部。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。将群书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或经、史、子、集四类,称四部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一》:“两都各聚书四部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为次,列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库。” 王鲁斋书疑序 《书疑》九卷,宋金华王文宪公柏所著①。《书》自伏、孔二家传出,于是有今文、古文之别。由唐以前未有疑之者,有宋诸儒始疑古文后出,非尽孔壁之旧②,然于今文,固未有拟议也③。其并今文而疑之,则自公始。公高明绝识④,于群经穿穴钻研,不狃于训诂之旧⑤,故虽以二千年相传口授、壁藏之书,汉唐诸儒所服习者,犹有缺佚脱误之疑。至谓《大诰》:“宁王遗我大宝龟,西土有大艰,人亦不靖”之语,无异于唐德宗奉天之难⑥,委之于定数。圣如姬公,宁肯为此语?《洛诰》复辟之事,谓成王幼,周公代王为政,成王长,周公归政于王,苏氏所谓归政初无害义,何所嫌而避此名乎?其不苟为同如此。元吴礼部师道言公初见何北山⑦,北山谦抑不敢以弟子视之,公宏论英辩,质疑往复,一事或十数过。公之为此书也,岂有得于北山与?是书之最善者,如订正皇极之经传,谓《论语》“咨尔舜”二十二言、《孟子》“劳来匡直”数语,宜补《尧典》缺文,《禹贡》叙一事之终始,《尧典》叙一代之终始,《禹贡》当继《尧典》之后,居《三谟》之前,皆卓然伟论。即以补伏、孔所未逮,可也。 【笺注】 ①宋金华王文宪公:南宋藏书家、书画家王柏,字会之,婺州金华人。少慕诸葛亮,自号长啸,岁后以为“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”,改号鲁斋,金华(今属浙江)人。 ②孔壁:孔子故宅的墙壁。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,故著称。《汉书·鲁恭王余传》:“恭王初好宫室,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,闻钟磬琴瑟之声,遂不敢复坏。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。” ③拟议:揣度议论。多指事前的考虑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” ④绝识:卓越见识。 ⑤狃(niǔ):囿,局限。 ⑥奉天之难:四镇之乱及泾原兵变的合称。因在这次战争中,有四人称王,两人称帝,即朱滔称冀王,王武俊称赵王,田悦称魏王,李纳称齐王,朱泚称秦帝,李希烈称楚帝,又名“二帝四王之乱”。由削藩而引发的叛乱,晚唐败落的标志性事件。唐德宗因藩镇叛乱,被迫逃往奉天(今陕西乾县)。 ⑦何北山:何基,字子恭,号北山。金华罗店后溪河人。对金华学派贡献充实甚多,有“中兴”金华学派之誉。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序 义乌傅寅同叔徙居东阳之杏溪,著《禹贡集解》二卷,乔文惠行简序之。其书先以山川总会之图,次九河、三江、九江之图,次及诸家说。断其言谓:禹之治水,皆自下而上。曰:“治水者,必使其下能容而有余,易泄而无碍,然后可以安受上流,而不至于冲激以生怒。”又曰:“治其最下而速其行,通其傍流而使其中无停积之患,则河之大体无足忧矣。吾于其言,默有取焉。”惜乎是编流传者寡,不见采于董氏之《纂注》,而焦氏《经籍志》、西亭王孙《授经图》,或以为说,或以为论,盖未尝见此书而著于录者。是本为吴人王止仲藏书,其后归于都少卿穆。其第一卷阙三十有七版,第二卷又阙其四版。验少卿前后私印,则知当日已非足本。亟刊行之,俟求其完者嗣补入焉。 梅浦王氏尚书纂传序 梅浦王氏《尚书纂传》四十六卷,先引汉、唐二孔氏之说①,次收诸家传注,而一以晦庵朱子、西山真氏为归②,与其乡先生彭翼夫往复考正十五年而后成。大德中,鄞人臧梦解为宪使,以其书上于朝,得授临江路儒学教授。其子振板行之,予所见者,即至大锓本也③。吉安自宋季文信公谋兴复不遂,被执以死,其门人宾客咸以忠义自奋,乡曲之士多知自好④,恒绝意仕进,潜心经义。于《易》则有龙仁夫之《集传》、刘霖之《太极图解》《易本义童子说》,于《诗》则有刘瑾之《通释》,于《礼》则有彭丝之《集说》,于《春秋》则有丝之《辨疑》、李廉之《会通》。《书》自梅浦而外,则耕野王氏,其撰述多有得者。梅浦是书,其钞撮也博⑤,而甄综也简⑥。其心似薄蔡氏而不攻其非,间亦采摭其说,择焉可谓精矣。彭翼夫者,尝仕于宋,为江陵府教授,即丝之父也。 【笺注】 ①汉、唐二孔氏:西汉经学家孔安国,字子国。孔子后裔,武帝时任谏大夫。唐代经学家孔颖达,字冲远,冀州衡水(今属河北)人,奉唐太宗之命编《五经正义》,形成唐代义疏派。 ②西山真氏:南宋大臣、学者真德秀,字景元,后改希元,世称西山先生。学术继承朱熹,与魏了翁齐名。 ③锓(qǐn)本:刻本。 ④乡曲:谓居里或籍贯相同。 ⑤钞撮:抄摘。 ⑥甄综:综合分析,鉴定品评。 今文尚书纂言序 《今文尚书纂言》四卷,元草庐先生吴澄所辑。《尚书》既遭秦火,汉初济南伏生以所忆二十八篇教授齐鲁间,即今书是也。其后孔壁书出①,增多二十五篇,谓之《古文尚书》,而目伏生所授者为今文②。自东汉及魏世,所行者惟伏生之书而已。古文旧藏于官,人不及见,迄东晋始复出。唐孔颖达因安国《传》而作《正义》,书以盛行,于是伏生之书遂为其所乱。有宋诸儒始疑其文体不协,朱子亦曰:“孔书至东晋方出,前此诸儒皆未见,可疑之甚。”又曰:“孔传及序不类西京文字。”则疑古文者,非一人矣。至先生序录群经,始分而出之,取伏生之二十八篇序于前,以还其旧,而以孔壁所出之古文别序于后。至为纂言,则独有今文。古文置而不释,其见可谓卓矣。而说者或谓先生果于自信,轻于非圣经,余以为非也。孔氏壁书已不可见,至东晋所上之书,出于梅赜一手③,其非安国原本明甚。至重华之名④,虽见于太史公本纪,彼姚方兴者,岂遂不能援以自实其所撰耶?固未可知也。呜呼!圣人之经,灿若日星。甲是乙非,未能遽定。而先生是编考据详博,厘正错简,咸皆确当。学者将以明经祛惑,其于是书必有取尔矣。 【笺注】 ①孔壁书:相传在孔子故宅的壁中发现了古文经书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武帝末,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,得《古文尚书》《礼》《论语》和《孝经》等,凡数十篇,都用汉以前的文字书写。 ②伏生:西汉经学者,字子贱,济南人,曾为秦博士。秦时焚书,于壁中藏《尚书》,汉初,仅存二十九篇。西汉今文《尚书》学者,皆出其门。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:“汉无伏生,则《尚书》不传;传而无伏生,亦不明其义。” ③梅赜:东晋人,字仲真,东晋汝南(今湖北武汉)人。曾任豫章内史,献《古文尚书》及伪《尚书孔氏传》,东晋君臣信以为真,立于官学。 ④重华:虞舜的美称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曰若稽古帝舜,曰重华,协于帝。”孔传:“华,谓文德。言其光文重合于尧,俱圣明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驾青虬兮骖白螭,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。”一说,舜目重瞳,故名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虞舜者,名曰重华。” 尚书通考序 宋元之际,闽之樵川儒学蔚起,若严粲明卿之于《诗》①,黄清老子肃之于《春秋》②,黄镇成元镇之于《易》、于《书》,易有《通义》,书有《通考》,各十卷。予所见者,惟严氏之《诗缉》、黄氏之《尚书通考》而已。《通考》纪《尚书》名物度数,举夫七政、九畴、六宗、五礼、方州之贡赋水土、律吕之长短忽微,皆著其说。说有未尽,复系以图。汇集诸家而衷以己意,详且备矣。夫书以载道③,二帝三王之大经大法存焉④。度数名物,靡非经法之所寓,稍有未晰,则无以措诸事而施于用,何以免不学墙面之讥乎⑤!是编由器而寓夫道,由数以达其义,学者能详考精察,于以定礼乐、设制度有裕如者矣。元镇书成,执政因荐为江西路儒学提举。命下,禄不及而卒,集贤议谥曰“贞文”,处士以旌之。当时如元好问、安熙亦皆以下僚布衣得与易名之典⑥,于以见元节惠之锡,不视爵位为予夺,亦可录也。 【笺注】 ①严粲:字明卿,精通《毛诗》。 ②黄清老:字子肃,有《春秋经旨》。 ③书以载道:经书(此处尤其指《尚书》)是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﹑道理的。这里的“道”多指儒家思想。 ④二帝三王:二帝,唐尧、虞舜;三王,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和周武王。大经大法:根本的原则和法规。明刘若愚《酌中志·大内规制纪略》:“后殿匾曰:‘学二帝三王,治天下大经大法。’” ⑤墙面:墙面而立。面对墙壁,目无所见。比喻不学无术。《书·周官》:“不学墙面。”孔传:“人而不学,其犹正墙面而立。”《论语·阳货》:“人面不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!”刘宝楠正义:“向墙面之而立,言不可行也。” ⑥下僚:职位低微的官吏。易名:指古时帝王、公卿、大夫死后朝廷为之立谥号。 王鲁斋诗疑序 金华王文宪公于六经、四子之书,论说最富。《诗》则有《读诗纪》十卷,《诗可言》二十卷,《诗辨说》二卷,见吴礼部正传节录《行实》中①。今所传《诗疑》,则《行实》未载,卷帙不分。绎其辞,殆即《诗辨说》。因公于《书》有《书疑》,遂比而同之也。古之说《诗》者,率本大、小《序》。自晦庵朱子去《序》言《诗》,遂以列国之风,多指为男女期会赠答之作。公师事何文定②,文定学于黄文肃③,文肃受业朱子之门,宜其以郑卫诸诗信为淫奔者所作④,且疑三百五篇岂尽夫子之旧,容或有删去之诗⑤,存于闾巷之口,汉初诸儒各出所记以补其缺佚者。又以《二南》各十有一篇,两两相配,于是削去《野有死麕》一篇,退《何彼秾矣》《甘棠》于《王风》⑥,其自信之坚,过于朱子。此则汉唐以来群儒莫之敢为者也。文定尝语公矣:诸经既经朱子订定,且当谨守,不必又多起疑论,有欲为后学言者,谨之又谨可也。昔贤之善,诲人盖如此。 【笺注】 ①吴礼部正传:元人吴师道,字正传,婺州兰溪(今属浙江)人。至治三年(1323)进士,官至礼部郎中。 ②何文定:明人何瑭,字粹夫,号柏斋,怀庆府(今河南焦作沁阳)人,谥“文定”。登弘治壬戌进士第,改庶吉士,历编修修撰。 ③黄文肃:黄榦,赐谥“文肃”。 ④淫奔:旧谓男女未经父母循序,私相奔就,自行结合。多指女方往就男方。《诗·王风·大车序》:“礼义陵迟,男女淫奔。”孔颖达疏:“男女淫奔,谓男淫而女奔之也。” ⑤容或:或许;也许。 ⑥《何彼秾矣》:出自《诗经·国风·召南》。秾,繁盛。 诗传遗说序 子明于《易说》外,复取文集语录论诗者为书六卷,一、二卷纲领及序辩,三卷六义与思无邪问答,四、五、六卷论四诗之旨,末附以逸诗、诗乐谱、叶韵,皆集传所不载者,名曰《诗传遗说》。时为端平乙未①,子明官承议郎权知兴国军事所成也。按公凡三子,长曰塾,字受之,以荫补将仕郎,为子明之父,与弟野皆受业于吕东莱②,先文公十年卒,公请陈同父志其墓者也③。 【笺注】 ①端平:宋理宗年号(1234—1236)。端平乙未为1235年。 ②吕东莱:南宋学者、思想家吕祖谦,字伯恭,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,金华学派主要代表。后世学者称“东莱先生”。 ③陈同父:南宋思想家、文学家陈亮,字同甫(父),学者称龙川先生,婺州永康(今属浙江)人。 毛诗名物解序 六经名物之多,无逾于《诗》者。自天文、地理、宫室、器用、山川、草木、鸟兽、鱼虫,靡一不具。学者非多识博闻,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,而得其比兴之所在。自《尔雅》释《诗》,而后如《博雅》《埤雅》《尔雅翼》诸书,虽主于训诂,要以名物为重。此外复有疏草木鱼虫及门类物性,钞集传名物者,若蔡卞之《毛诗名物解》亦其一也。卞为王介甫婿①,其学一以王氏为宗。其书自释天至杂释,类凡十。卞为人固不足道,然为是书,贯穿经义,会通物理,颇有思致。盖熙丰以来之小人如吕惠卿、章惇、曾布及卞兄弟②,咸能以文采自见,而亦或博致经义以文其邪说,斯所以能惑世听而自结于人主也。嗟乎!当其诬罔宣仁,窜逐众正之时③,吾不知其于兴观美刺之义何居④?斯其人所谓投畀豺虎不食⑤,投畀有北不受者,而吾之犹录其书存之者,殆所谓不以人废言之意也欤。 【笺注】 ①王介甫: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 ②熙丰:宋神宗两个年号熙宁(1068—1077)、元丰(1078—1085)的简称。 ③窜逐:放逐,流放。 ④美刺:称美与讽恶,多用于诗文。《诗·召南·甘棠序》:“美召伯也。”唐孔颖达疏:“至于变诗美刺,各于其时,故善者言美,恶者言刺。” ⑤投畀(bì)豺虎:将坏人投饲豺虎,表示深恶痛绝。《诗·小雅·巷伯》:“彼谮人,投畀豺虎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奏启》:“《诗》刺谗人,‘投畀豺虎’。” 朱孟章诗疑问序 《诗疑问》七卷,元进士朱倬孟章著。朱氏《授经图》、焦氏《经籍志》皆作六卷,今本七卷,末附南昌赵德《诗辨说》一卷。始予得是书,称盱黎进士朱倬,莫知为何如人。考之《汉书·地理志》,豫章郡下有南城县,注云:“县有盱水。”《图经》云:“在县东二百一十步,一名建昌江,亦名盱江。”《名胜志》云:“县之东境有新城县,立于宋绍兴八年,就黎滩镇置县,因号黎川。”然后知倬为建昌新城人。及考近所为《建昌志》,仅于科第中有倬姓名,载其为遂昌尹而已,他无所见也。暇读《新安文献志》,载明初歙人汪叡仲鲁所为《七哀辞》,盖录元季守节服义者七人,而倬与焉。因得据其《辞》而考定之。《辞》言倬以辛巳领江西乡荐,登壬午第。考龚艮《历代甲子编年》,辛巳为顺帝至正元年,壬午其二年。而《志》载倬以至顺元年登第,考至顺为文宗纪元,岁在庚午。仲鲁之交倬,当辛卯、壬辰间。倬自言登第十年,壬午至辛卯恰如其数。则《志》所云至顺者,误也。岂以顺帝至正二年,遂讹而为至顺邪?《辞》言初授某州同知,以忧家居,服阕,授文林郎、遂安县尹,则已为官矣。而倬之言于仲鲁者,曰“登科十年,未沾寸禄”,仲鲁哀辞亦有“十年未禄,奚命之屯”语,殊不可解。岂两任皆试职,故不授禄邪?《哀辞》言壬辰秋,寇由开化趋遂安,吏卒逃散,倬大书于座,有“生为元臣,死为元鬼”语,遂坐公所以待尽,寇焚廨舍,乃赴水死。遂安为严州属邑,壬辰为至正十二年。考《元史》,是年七月,饶、徽贼犯昱岭关,陷杭州路,当是其时。盖蕲、黄余党由衢而至严者也。《哀辞》言后竟无传其事者,岂非以邑小职卑,时方大乱,省臣以失陷郡邑,自饰不遑,遂掩其事而不鸣于朝邪?《哀辞》又称其下车兴学诵诗①,民熙化洽。盖倬固当时良吏,不仅以一死自了者。而《元史》既不为之立传,郡人亦不载其行事于《志》,苟非仲鲁是《辞》,不几与荒磷野蔓同尽哉②?诚可哀也矣!《辞》称岁庚寅,倬同考江浙乡试,始识仲鲁于葛元哲家,因见仲鲁《诗义》而惜其不遇。盖倬以同经阅卷③,则其著是书无疑。其为是书也,当在未为县尹之前。其论经义,大抵发朱子集传之蕴,往往微启其端而不竟其说。盖欲使学者心思自得,不欲遽告以微辞妙义也。赵德者,故宋宗室,举进士。入元不仕,隐居豫章东湖,于诸经皆有辩说,诗其一耳。嗟嗟,倬以义烈著,德以高隐称,虽无经学,皆可表见,况著述章章若是乎?是不可以无传也已。 【笺注】 ①下车:官吏到任。 ②荒磷:人或动物尸体腐烂分解出磷化氢,可自燃。夜间荒野之地有出现白色带蓝绿色的火焰,即磷火。 ③同经:同试一经,同治一经。经,指儒家经典。 雪山王氏诗总闻序 雪山王氏《诗总闻》二十卷,每章说其大义,复有闻音、闻训、闻章、闻句、闻字、闻物、闻用、闻迹、闻事、闻人凡十门。每篇为总闻,又有闻风、闻雅、闻颂冠于“四始”之首①。自汉以来说《诗》者,率依小序,莫之敢违。废序言诗,实自王氏始。既而朱子集传出,尽删诗序,后之儒者咸宗之,而王氏之书晦而未显。其自诩谓研精覃思几三十年,而吴兴陈日强称其自成一家,能寤寐诗人之意于千载之上。要之虽近穿凿,而可以解人颐者多矣。王氏名质,字景文,汶阳人,过江侨居兴国,中绍兴庚辰进士②。 【笺注】 ①四始:指“风”“小雅”“大雅”“颂”的首篇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《关雎》之乱以为‘风’始,《鹿鸣》为‘小雅’始,《文王》为‘大雅’始,《清庙》为‘颂’始。” ②绍兴:宋高宗年号(1131—1162)。绍兴庚辰为1160年。 卷三 经解序三 孙泰山春秋尊王发微序 宋晋州孙明复先生庆历间隐居泰山①,学《春秋》,著《尊王发微》十二篇,以教授弟子。范文正、富文忠两公言先生道德经术宜在朝廷②,召拜校书郎、国子监直讲,后官至殿中丞而卒。方先生卧病时,天子从韩忠献之言③,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家录其书,藏于秘阁。案唐以前诸为《春秋》说者,多本三传,至陆淳始别出新义④。柳子厚所谓明章大中⑤,发露公器者也⑥。先生之书,因淳意而多与先儒异。故当时杨安国谓其说戾先儒,而常秩亦言其失之刻。石林叶氏谓其不达经例,又不深礼学,议者殊纷纭。虽然群言异同,必质诸大儒而论定。欧阳子言:“先生治《春秋》,不惑传注,不为曲说以乱经。其言简易,明于诸侯大夫功罪,以考时之盛衰,而推见王道之治乱,得经之义为多⑦”。而朱子亦谓:“近时言《春秋》者,如陆淳、孙明复,推言治道,凛凛可畏,终是得圣人意。”绎二子之言以读先生是书,则《春秋》大义,诸家所不及者,先生独得之,又岂可以说之异同而妄议之也哉! 【笺注】 ①孙明复:北宋初学者孙复,字明复,晋州平阳(今山西临汾)人,因曾隐居泰山,世称泰山先生。在经学领域注重探寻本义,不惑传注,开宋代以义解经的风气。 ②范文正:北宋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范仲淹,字希文。谥号文正,世称范文正公。富文忠:宋时名相富弼,字彦国,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人。曾封郑国公,故称富郑公。元丰六年卒,谥文忠。 ③韩忠献:北宋政治家、名将韩琦,字稚圭,自号赣叟,相州安阳(今河南安阳)人,谥忠献。 ④别出新义:唐代经学家陆淳以为《左传》长于叙事,但宣扬《春秋》“大义”,则不如《公羊传》和《谷梁传》,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。 ⑤柳子厚:唐文学家、哲学家柳宗元,字子厚,世称柳河东。明章:表明。大中:《易·大有》:“《大有》,柔得尊位大中,而上下应之,曰《大有》。”王弼注:“处尊以柔,居中以大。”高亨注:“象大臣处于尊贵之位,守大正之道。”后以“大中”指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。 ⑥发露:显示。公器:共用之器,这里指醇正之学术。 ⑦欧阳子: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《秋声赋》一文中曾自称“欧阳子方夜读书”。此段文字出自《欧阳修集》卷三十《孙明复先生墓志铭》,与原文略有差异。 春秋皇纲论序 《宋·艺文志》:《春秋》之书凡二百四十部、二千七百九十九卷。余所见者,仅三十余部,为卷数百。王晳《皇纲论》其一也。晳不知何如人,自称为太原王晳,陈直斋《书录解题》亦但言其官太常博士①,至和间人而已②,不能详其生平也。直斋《解题》于著书之人,往往举其立身大概,使后世读其书者,虽不获亲见其人,犹稍稍得其本末,以为论世知人之据。乃于晳独否,岂其人在直斋当时已不可得而论定邪?然直斋所录,《皇纲论》外尚有《明例隐括图》,又云:馆阁目有《通义》十二卷③。而王伯厚又云④:《通义》之外,别有《异义》十二卷。《通义》据《三传》《注》《疏》及啖、赵之学⑤,其说通者附经文之下,缺者以己意释之。则晳所著二义者,正其解经之本书,兹论则总括立言大旨以成编者也。论特弘伟卓荦⑥,则二义亦必有足观,惜乎不得而见也。嗟乎!古人辛勤著书将以求知于后世,而世顾不得而知之,即其书幸而传矣,又不能尽传也,岂不重可叹也欤!论凡五卷,二十有三篇。 【笺注】 ①陈直斋《书录解题》:陈直斋,宋代藏书家陈振孙,字伯玉,号直斋,浙江吉安人。积书至五万一千余卷,仿晁公式《郡斋读书志》编成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一书,为宋代著名的提要目录。原本已佚,清人自《永乐大典》辑为二十二卷。 ②至和:宋仁宗年号(1054—1055)。 ③馆阁:北宋有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三馆和秘阁、龙图阁等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,通称“馆阁”。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,故翰林院亦称“馆阁”。清代沿之。 ④王伯厚:南宋学者王应麟,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。在经史领域长于考证,撰有《困学纪闻》《玉海》《诗考》《深宁集》等。 ⑤啖、赵:啖助、赵匡。啖助,唐经学家。长于《春秋》学,考核“三传”,以为《左传》叙事虽多,而解释“大义”则多有误。赵匡,唐代经学家。字伯循。师从啖助,补啖助所撰《春秋集传》和《春秋统例》。以为《春秋》文字隐晦,不易明了,乃举例阐释,发挥“微言”;又怀疑《春秋》经文有缺误,开宋代学者怀疑经传的风气。 ⑥卓荦(luò):超绝出众。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:“卓荦乎方州,羡溢乎要荒。”李贤注:“卓荦,殊绝也。” 刘公是春秋序 石林叶氏谓:“庆历间欧阳文忠公以文章擅天下①,世莫敢抗衡。刘原父虽出其后,以通经博学自许,文忠亦以是推之,作《五代史》《新唐书》凡例,多问《春秋》于原父。”又曰:“原父为《春秋》,知经而不废传,亦不尽泥传,据义考例以折衷之,经传更相发明。虽间有未然,而渊源已正。今学者治经不精,而苏、孙之学近而易明,故皆信之。而刘以难入,或诋以为用意太过,出于穿凿。彼盖不知经,无怪其然也。”石林所谓苏、孙,盖指子由、莘老也②。晁公武谓刘氏传如桓无王、季友卒、胥命用郊之类,皆古人所未言。诸公之推伏原父者若此。今观权衡之作,折衷三家,傍引曲证以析经义,真有权之无失轻重,衡之得其平者。传十五卷,集众说而断以己见,文类《公》《谷》③。独《意林》一编,元吴莱谓多遗缺,疑未脱稿之书。然究而论之,皆经学名书也。宋四明史有之刊《权衡》《意林》于清江,其本犹有传者。传则出于录本,人或以为非真。观其文义与二书合,疑非赝鼎④,故并刊之以传示学者。 【笺注】 ①石林叶氏:南宋文学家、学者叶梦得,字少蕴,号肖翁、石林居士,学问博洽,精熟掌故。词风近苏轼,亦能诗,勤于著述。庆历:宋仁宗年号(1041—1048)。欧阳文忠: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,六一居士,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天圣进士,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,参知政事情。谥文忠。 ②子由:北宋散文家苏辙,字子由,号颖滨遗老。孙莘老:孙觉,字复明,号莘老。 ③《公》:指春秋《公羊传》。《谷》:指春秋《谷梁传》。两者与《左传》并称“春秋三传”。 ④赝鼎: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齐伐鲁,索谗鼎,鲁以其雁往,齐人曰:‘雁也。’鲁人曰:‘真也。’”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。 龙学孙公春秋经解序 宋熙宁以前①,荆舒未用②,《春秋》犹立于学官。以是经名者,有两孙先生,一为泰山孙明复,一为甓社孙莘老③。两人俱有著书传世。明复以师道与胡安定并称④,石介辈至尊之如孔子⑤。然石林叶氏谓其书不尽达于经例,又不深礼学,故其言多自牴忤,有甚害于经者。莘老则早从安定游,有声经社中。患诸儒解经之凿,蠹蚀遗经⑥,乃摅其所得而为之解。谓《谷梁》最饶精义,故多从之。而参以《左氏》《公羊》及汉唐诸家之说。义有未安,则补以所闻于安定者。晁公武称其论议精严⑦,良然也。王介甫惎其不能胜之也,因举圣人笔削之经⑧,而废之且为断烂朝报⑨。其始不过忮刻⑩,而终于无忌惮若此。龟山乃言当时三传异同无所是正?,于他经为难知,故不列于学官,非废而不用。殆曲护之而为是言欤??是书宋南渡已不常见,故海陵周之麟有学士大夫罕知之叹。至绍熙癸丑?,阳羡邵辑始得之而刊于甓社;其后庆元乙卯檇李张祯、嘉定丙子新安汪纲皆增为序跋?。三君皆官于其地,争与表章先贤经术,可谓知所先务矣。先生别有《春秋经社》六卷,晁氏言其亦本啖、赵,凡四十门,惜乎不可复得而并行于世也。 【笺注】 ①熙宁:宋神宗年号(1068—1077)。 ②荆舒:指王安石。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熙宁二年(1069)为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,后封舒国公,改封荆国公,故称荆舒。 ③甓社:甓社湖,在江苏高邮县西北。湖东西长七十里,南北宽五十里。因孙莘老,即孙觉为高邮人,故称甓社孙莘老。 ④胡安定:北宋初学者,教育家胡瑗,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,学者称安定先生。和孙复、石介提倡“以仁义礼乐为学”,并称“宋初三先生”。 ⑤石介:北宋初学者,文学家,字守道,孙复弟子。因曾隐居徂徕,世称徂徕先生。 ⑥蠹(dù)蚀:侵蚀;逐渐侵害,使之变坏。 ⑦晁公武:南宋目录学家、藏书家,字子止,澶州清丰(今山东巨野)人。 ⑧笔削:特指《春秋》。隋无名氏《李元暨妻邓氏墓志》:“素王笔削,黄石兵书,莫不悬穷显晦,暗鉴胜负。” ⑨断烂朝报:王安石对《春秋》经的贬称。以《春秋》多残缺,而解经者每遇疑难之处,即指为阙文,故云。断烂,残缺不全。朝报,政府的公告。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:“先儒传注,一切废不用。黜《春秋》之书,不使列于学官,至戏目为断烂朝报。” ⑩忮(zhì)刻:褊狭刻薄。 ?龟山:北宋学者杨时,字中立,南剑州将乐(今属福建)人。晚年隐居龟山,学者称龟山先生。 ?曲护:曲意袒护。 ?绍熙:宋光宗年号(1190—1194)。绍熙癸丑为1193年。 ?庆元:宋宁宗年号(1195—1200)。庆元乙卯为1195年。嘉定:宋宁宗年号(1208—1224)。嘉定丙子为1216年。 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 以例说《春秋》,著于录者,郑众、刘寔之《牒例》,何休之《谥例》,颍容、杜预之《释例》,荀爽、刘陶、崔灵恩之《条例》,方范之《经例》,范宁之《传例》,吴略之《诡例》,刘献之之《略例》,韩滉、陆希声、胡安国之《通例》,啖助、丁副之《统例》,陆淳之《纂例》,韦表微、成玄、孙明复、叶梦得、吴澂之《总例》,李瑾之《凡例》,刘敞之《说例》,冯正符之《志例》,刘熙之《演例》,赵瞻之《义例》,张思伯之《刊例》,王晳之《明例》,陈德宁之《新例》,王炫之《门例》,李氏之《异同例》,程迥之《显微例》,石公孺之《类例》,家铉翁之《序例》。而梁之简文帝、齐晋安王子懋皆有《例苑》,刁氏有《例序》,张大亨有《例宗》。杜氏之言曰:“为例之情有五,推此以寻经传,王道之正、人伦之纪备矣。”而说《公羊》者则有五始、三科、九旨、七等、六辅、二类、七缺之义①,毋乃过于纷纶欤②?涪陵崔彦直尝与苏、黄诸君子游,知滁州日,曾子开曾为作记,刻石醉翁亭侧。其说《春秋》有《经解》十二卷,《本例》二十卷。建炎中③,江端友请下湖州,取彦直所著《春秋传》藏秘书省,于是其孙若上之于朝。今其《经解》不可得见,而《本例》独存。其说以为圣人之书,编年以为体,举时以为名,著日月以为例,《春秋》固有例也,而日月之例盖其本。乃列一十六门,而皆以日月时例之,其义约而该,其辞简而要,可谓善学《春秋》者也。题曰西畴居士者,殆书成于晚年罢官之日欤? 【笺注】 ①五始:《春秋》纪事,始以元年、春、王、正月、公即位等五事,谓之“五始”。三科九旨:汉代《公羊》学家谓《春秋》书法有三科九旨,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。何休依胡母生条例为《公羊传》定三科九旨凡例,新周、故宋,以《春秋》当新王,此为一科三旨;所见异词,所闻异词,所传闻异词,此为二科六旨;内其国而外诸夏,内诸夏而外四夷,此为三科,统而并之,则是三科九旨。宋衷注《春秋说》,三科者:一曰张三世,二曰存三统,三曰异外内,是三科也;九旨者,一曰时,二曰月,三曰日,四曰王,五曰天王,六曰天子,七曰讥,八曰贬,九曰绝。七等:公羊家谓孔子作《春秋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,即州、国、氏、人、名、字、子。六辅:公辅天子、卿辅公、大夫辅卿、士辅大夫、京是辅君、诸夏辅京师。二类:人事与灾异。七缺:汉何休称夫道缺、妇道缺、君道缺、臣道缺、父道缺、子道缺、周公之礼缺为“七缺”。 ②纷纶:指杂乱;众多。 ③建炎:宋高宗年号(1127—1130)。 春秋经筌序 《春秋》之传五,邹氏无师,夹氏未有书,列于学官者三焉。《汉志》二十三家,《隋志》九十七部,《唐志》六十六家,未有舍三传而别自为传者。自啖助、赵匡稍有去取折衷,至宋诸儒各自为传,或不取传注,专以经解经,或以传为案,以经为断,或以传有乖谬则弃而信经,往往用意太过,不能得是非之公。呜呼!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久矣。盖尝读黄氏《日钞》①,见所采木讷赵氏之说,恒有契于心焉。既得《经筌》定本,乃镂版传之。善哉!木讷子之言乎!善学《春秋》者,当先平吾心,以经明经,而无惑于异端,则褒贬自见。盖《春秋》公天下之书,学者当以公天下之心求之。斯言也,庶几得是非之公,而圣人之志可以勿晦焉已。 【笺注】 ①《日钞》:《东发日钞》。宋代学者、思想家黄震所撰。黄震,字东发,浙江慈溪人,学者称于越先生。曾任史馆检阅、提点刑狱等官职,宋亡后不仕,隐居宝幢山。 叶石林春秋传序 宋吴郡叶少蕴当绍兴中著《春秋传》《考》《谳》三书凡七十卷,又为《指要》《总例》二卷,《例论》五十九篇。开熙中,公孙筠守延平,刊于郡斋。历世既久,其书不可尽见。所见者,传二十卷而已。少蕴之言曰:“《春秋》非为当世而作,为天下后世而作也。后世言《春秋》者,不外三家,左氏传事不传义,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,以其不知经也。公、穀传义不传事,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,以其不知史也。”乃酌三家,求史与经其不得于事者,则考于义;不得于义者,则考于事,更相发明①,以作是传,辩定考究,最称精详。直斋陈振孙言其学视诸儒为精,则是书岂非有志《春秋》者所当研究者欤!其为《谳》也,即啖、赵《辩疑》、刘氏《权衡》而正其误,补其疏略。自序《春秋考》曰:“自吾所为《谳》推之,知吾之所正为不妄也,而后可以观吾考。自其考推之,知吾之所择为不诬也,而后可以观吾传。”是三书者,阙一则无以见少蕴之用心,而惜乎今之不得见其全也。虽然,即传所取之义以求其所舍择,纵全书未能尽窥,亦可得其大概矣。况四海之大,好事之儒、藏书之老,宁无秘而传之者?安知不因是书之行而亟出欤?少蕴名梦得,官至参知政事,生平具见《宋史》,居吴兴弁山,为园亭,奇石森列,故用《楚辞·天问》语自号云。 【笺注】 ①更相:交互,互相。发明:印证。 清江张氏春秋集注序 清江张元德游朱子之门,为白鹿书院长,终著作佐郎。迨除直宝章阁,而元德已殁矣。其于《春秋》,有《集传》《集注》《地理沿革表》三书,端平中进于朝,宣付秘阁。朱子尝报元德书矣,曰:“春秋某所未学,不敢强为之说。”而于《尚书》则谓有老师宿儒所未晓者。夫学至朱子,智足以知圣人矣,而于《尚书》《春秋》无传,非不暇为,亦慎之至也。明洪武初颁“五经”“四书”于学官,传注多宗朱子,惟《易》则兼用程、朱传义,《春秋》则胡氏传、张氏注并存。久之,习《易》者舍程传而专宗朱子,习《春秋》者,胡传单行,而《集注》流传日鲜矣。余诵其书,集诸家之长而折衷归于至当①,无胡氏牵合之弊②,允宜颁之学官者也③。昔明太祖不主蔡仲默七政左旋之说④,乃命学士刘三吾率儒臣二十六人更定书传,曰《书传会选》,今其书渐废而仍行蔡传。顾元德是书,昔之所颁行者,反不得与蔡氏并书之,取舍兴废盖亦有幸不幸焉,可感也已! 【笺注】 ①至当:最恰当。 ②牵合:牵强凑合。 ③允宜:合宜。 ④七政:太阳、太阴、木星、火星、土星、金星、水星。明祝允明《野记》:“高皇(明太祖)圣斈超杰,以《尚书》‘咨义和’,‘惟天阴骘下民’二简蔡沈注误,尝问群臣:‘七政左旋,然乎?’答禄与权仍以朱熹新说对。上曰:‘朕自起兵迄今,未尝少置步览,焉可徇儒生腐谈?’因命礼部试右侍郎张智与学士刘三吾等改正,为《书传会选》,札示天下学子曰:凡前元科举,《尚书》专以蔡传为主,考其天文一节,已自差缪。谓日月随天而左旋。今仰观乾象,甚为不然。夫日月五星之丽天也,除太阳人目不能见其行于列宿之间,其太阴与五星昭然右旋。何以见之?当天清气爽之时,指一宿为主,使太阴居列宿之西一文许,尽一夜,则太阴过而东矣。盖列宿附天,舍次而不动者,太阴过东,则其右旋明矣。夫左旋者,随天体也,右旋者,附天体也。必如五星右旋为顺行,左旋为逆行。其顺行之日常多,逆行之日常少。若如蔡氏之说,则逆行多而顺行少。岂理也哉?若不革正,有误方来。” 春秋五论序 《春秋论》五篇,共一卷。一曰《论夫子作春秋》,二曰《辩日月褒贬之例》,三曰《特笔》,四曰《论三传所长所短》,五曰《世变》,宋吏部侍郎知兴化军武荣吕大圭圭叔所著也。五论闳肆而严正①,《春秋》大旨具是矣。 圭叔登淳祐七年进士②,授潮州教授,改赣州提举司幹官,秩满调袁州、福州通判,升朝散大夫,行尚书吏部员外郎,兼国子编修、实录检讨官,兼崇政殿说书,出知兴化军。常以俸钱代中下户输税。德祐初元③,转知漳州军,节制左翼屯戍军马。未行,属元兵至沿海,都制置蒲寿庚举全州降,令圭叔署降笺。圭叔不肯,将杀之。会圭叔门弟子有为管军总管者,掖之出④。圭叔变服遁岛上⑤。寿庚将逼以官,遣追之,问其姓名,不答,被害。先是圭叔缄其著书于一室,至是毁焉。《五论》与《读易管见》《论语孟子解》以传在学者得存。然《管见》诸书皆不可见,见者又仅此而已。惜哉! 圭叔少嗜学,师事乡先生潜轩王昭。昭为北溪陈淳弟子,淳受业晦菴称高足。渊源之来,人称温陵截派。呜呼!当时诋訾道学者⑥,往往谓其迂疏无济⑦。然宋社既屋⑧,人争北向,圭叔独不为诡随⑨,甘走海岛,不惮以身膏斧钺⑩,大节何凛凛也。以是观之,道学又何负于人国乎?良可叹也矣!武荣即今泉郡之南安县,唐嗣圣中尝以县为武荣州,故名。圭叔居县之朴兜乡大丰山下,学者因号为朴乡先生。 【笺注】 ①闳肆:宏伟恣肆。 ②淳祐七年:1247年。淳祐,宋理宗年号。 ③德祐:宋恭帝赵隰(xiǎn)年号(1275—1276)。初元:帝王登位之后,按例改元,谓改元之初为“初元”。德祐初元即为年。 ④掖(yè):扶持,搀扶。 ⑤变服:改变服饰。遁:隐匿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”王逸注:“遁,隐也。” ⑥诋訾:毁谤,非议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故其著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作《渔父》《盗跖》《胠箧》,以诋訿孔子之徒,以明老子之术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诋,讦也……谓诋讦毁訾孔子也。” ⑦迂疏:迂远疏阔。 ⑧屋: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是故丧国之社屋之,不受天阳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丧国社者,谓周立殷社也。立以为戒……屋隔之,令不受天阳也。”后遂以“屋”谓国家覆亡。 ⑨诡随:妄随他人。 ⑩膏(ɡào):犹沾溉。借指赴死或受死。斧钺:斧与钺。泛指兵器。亦泛指刑罚、杀戮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王弗听,负之斧钺,以徇于诸侯。” 春秋经传类对赋题辞 《春秋》,其事二百四十年,其文一万八千言尔,视诸经为最简。左氏作传,而事与文详矣,学者不能殚记也①。宋皇祐中②,徐秘书以韵语包括之,计一万五千言,而其义大备。记曰:“属辞比事③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属辞比事而不乱,则深于《春秋》者也。诵秘书之赋,其比事之切,非深于《春秋》者能然欤?《〈春秋〉赋》见《宋·艺文志》,有崔升、裴光辅、尹玉羽、李象诸家,而晁氏《读书志》又有杨筠《分门属类赋》十篇,独不载是书。朱氏《授经图》、焦氏《国史经籍志》亦无之。则诸君子皆未之见者。古人之书往往不尽传于后世,或并其姓氏失之。若秘书赋寥寥数简,以藏书家所未及见者,幸得传于今日,此予所为冁然而喜也④。 【笺注】 ①殚记:详尽记述。 ②皇祐:宋仁宗年号(1049—1053)。 ③属辞比事:连缀文辞,排比史事。后亦泛指撰文记事。《礼记·经解》有云:“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” ④冁(chǎn)然:笑貌。《文选·左思〈吴都赋〉》:“东吴王孙冁然而咍。”刘逵注:“冁,大笑貌。” 程积斋春秋序 元四明程积斋先生,尝慨《春秋》在诸经中独未有归一之说,遍索前代说《春秋》者凡百三十家,沉潜䌷绎者二十余年①,著《春秋本义》三十卷、《三传辩疑》二十卷、《或问》十卷,经筵申请,下有司锓板于集庆路儒学。南海黄佐南雍志录其书,而别有《纲领》一卷,明著书大义。大旨以程、朱二氏之论,考正三传及胡氏之得失,作《本义》以发圣人之经旨,《辩疑》以订三传之疑似,《或问》以校诸儒之异同。其书世有传本,然余所见,则《本义》《或问》而已,《辩疑》缺佚不完。今刻二书,而《辩疑》姑俟焉。始四明之学多宗象山②,惟黄震、史蒙卿实为朱子之学。先生与其兄畏斋师事蒙卿,尽得朱子明体达用之指。二难自为师友,方严刚正,时人以二程目之。畏斋发明朱子读书之法,作《读书工程》,国子监尝取其书颁示校官,以式学者。先生为是书,一本伊川、晦菴之意,遍览传说,折衷同异,欧阳圭斋言其精神心术萃在是书③,朝夕改订,寝食为废。盖二先生学本紫阳④,故其道问学之功,精专若是也。先生名端学,字时叔,举进士第二人,为国子助教,改翰林、国史院编修官,出为筠州幕,有循良称。畏斋名端礼,字敬叔,以荐为台州路儒学教授,《元史》有传。今著其略,俾读是书者,有以论其世焉。 【笺注】 ①䌷(chōu)绎:引出端绪,引申为阐述。 ②四明之学:四明,山名,在浙江宁波西南。宋时期以传陆九渊心学为宗旨,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。陆九渊:南宋哲学家、教育家,字子静,自号存斋,曾结茅讲学于象山(今江西贵溪西南),学者称象山先生。 ③欧阳圭斋:元代史学家、文学家欧阳玄,字元功,号圭斋,祖籍庐陵(今江西吉安),欧阳修之后裔。 ④紫阳:朱熹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别称紫阳。 赵氏春秋集传序 东山赵子常先生,元季师事九江黄楚望,传《春秋》之学,著《属辞》《补注》《师说》三书。为三传之学者尊称之。先生复有《集传》十五卷,则先《属辞》而成者。自序言:“策书之例十有五①,而笔削之义有八。”迨后《属辞》成,以《集传》义例微有未合,更须讨论。至正壬寅②,先生再著其书,至昭公二十七年以病辍笔。门人倪尚谊援先生之义续成之,即今书也。先生常谓《属辞》特推笔削之权,而《集传》大明经世之志,必二书相表里,而后《春秋》之旨方完。则是书宜与《属辞》并行也,明矣。予得千顷堂藏本③,因论次焉。窃观宋元之际,新安沐浴紫阳之泽④,老师宿儒,多出其间。若云峰、双湖两胡氏⑤,定宇陈氏⑥,仲弘倪氏⑦,见心程氏,皆能著书推明朱子之学。其与先生同时,又有环谷、蓉峰两汪氏⑧,风林朱氏,与先生辅翊开代,修明礼乐,为世儒宗。其纂辑群言,羽翼往说⑨,如环谷之纂疏者,亦有其人。然未有迥然特出,能得知我罪我之义如先生者。先生蚤见楚望⑩,即告以穷经之要在乎致思,于是深悟夫《鲁史》有一定之书法,圣经有笔削之大旨,《鲁史》亡而圣人所书遂莫能辨,独幸左氏《传》尚存遗法。杜预注《左》,于史例推之颇详。公、谷二氏多举书不书见义。其后止斋陈氏因公、谷所举之书法,以考正《左传》笔削大义,最为有征。故先生为《集传》,本之二家,而兼采众说,要使学者即策书之例?,以求笔削之旨,则知圣经不可以虚词立异,破碎牵合以为说,而后圣人之经明矣。故朱风林一见其书辄曰前无古人,其推服之如此,岂同时诸儒所可及哉!先生卒后,门人辑成藏弆?,故人不见。嘉靖中,东阿刘隅始得其书于先生乡人汪元锡,而属教谕夏镗传之。噫!后之学者知三传之不可废,不仅抱遗经以究终始者,岂必赖是书也夫! 【笺注】 ①策书: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,这里指史书。 ②至正:元惠宗年号(1341—1370)。至正壬寅为年。 ③千顷堂:明末清初藏书家黄虞稷藏书之处。 ④紫阳之泽:朱熹好友刘子羽为朱熹母子构筑楼宅于潭溪之畔,屏山之麓,朱熹侍奉慈母安居于此。朱熹祖籍徽州婺源(江西婺源)有一座紫阳山,为不忘先祖,故名新宅为紫阳楼,匾其厅堂为“紫阳书堂”。在朱氏宗祠上,有门联一副:“沛国家声,紫阳世泽。” ⑤云峰、双湖两胡氏:胡一桂,字庭芳,南宋景定五年(1264)乡荐礼部不第,退而讲学于乡里,远近师之,号“双湖先生”。其学源于胡方平,治朱熹易学。胡炳文,字仲虎,号云峰,元代教育家、文学家,一生致力于研究、弘扬朱子理学。 ⑥定宇陈氏:元代著名学者、教育家陈栎,字寿翁,徽之,休宁人。宋亡,隐居著书,延祐初有司强之科举,试乡阐中选,不赴礼部教授于家,晚号东阜老人,举者称定宇先生。 ⑦仲弘倪氏:元儒倪士毅,字仲宏,歙县(一作休宁)人。尝学于陈栎,隐居祁门山,潜心讲学,学者称道川先生。 ⑧环谷、蓉峰两汪氏:汪克宽,元末明初理学家、教育家,字德辅,号环谷。 ⑨羽翼:辅佐;维护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(魏文侯)以私胜公,衰国之政也。然而名号显荣者,三士羽翼之也。”高诱注:“羽翼,佐之。” ⑩楚望: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:“三代命祀,祭不越望。江、汉、睢、漳,楚之望也。”望,古代祭祀山川的专称。后以“楚望”指楚地的山川。策书: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。晋杜预《〈春秋经传集解〉序》:“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,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。” ?策书: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。晋杜预《〈春秋经传集解〉序》:“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,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。” ?藏弆(jǔ):收藏。《汉书·游侠传·陈遵》:“性善书,与人尺牍,主皆藏弆以为荣。”颜师古注:“弆亦藏也。” 清全斋读春秋编序 宋元之际,吴中多老师宿儒。若俞石涧琰、陈清全深、俞邦亮元燮、汤思言弥昌、王子英元杰,皆精究群经,咸有撰著。石涧之《大易会通》至一百三十卷,又为《集说》十卷,而他如《经传考证》《读易须知》《卦爻象占分类》不与焉。清全于《易》、于《诗》、于《春秋》皆有编,自宋社既屋,即谢去举业①,沉潜问学,淹贯遗经②,闭门教授。郑元祐称其“年登耄耆,生识先辈③,著书立言,咸造底蕴”,良有然矣。《读春秋编》十二卷,原本左胡采摭诸说深有益于学者,偶获元椠本④,为加校勘而属之梓。先生字子微,世为吴人,元天历间奎章阁臣⑤,以能书荐,匿不肯出,别号宁极。所著诗文名《宁极斋稿》。子直,字叔方,有孝行,能继父业,以“慎独”名其斋。盖父子皆吴隐君子也。 【笺注】 ①举业: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。 ②淹贯:深通广晓。 ③生识:预见,先见。 ④元椠(qiàn):元代刻本。 ⑤天历:元文宗年号(1328—1329)。 张翠屏春秋春王正月考序 《春秋》,纪事之书也。纪事者,必有岁时月日,此经所以有“春王正月”之笔也。春者,周之春;正月者,周之子月。此鲁史册书之旧也①。曰“春王正月”者,吾夫子之特笔也②。后世不知册书之义,于是有夏时冠周月之说③,而夫子从周之志荒矣。翠屏张志道先生始采摭群书以考订之,本之以《语》《孟》之言,而归宿于紫阳晚年之定论,别引三传与他经及史传以证之。其说之庞者,则为辩疑以折其误。凡为书二卷。嗟乎!六经之旨未易窥也,学者治经必先明其大者,则其余可得而通矣。《易·乾》之“四德”④、《诗·二南》之《关雎》⑤、《书》之“二典”⑥、《春秋》之“春王正月”,皆经旨之大者。于此无定论焉,则微言精意将有不能究者矣。先生是书剖析精当,于开章之大义井如,学者诚有得于此,则于全经之旨不有如振裘而挈领者哉⑦!先生举元泰定丁卯进士,累官翰林、侍讲学士⑧,入明仍故官。洪武二年⑨,奉使册封安南国王。是书安南寓舍所著,书成而卒。宣德中⑩,先生嗣孙隆始取手泽而梓之。 【笺注】 ①册书:史册,史籍。 ②特笔:独特的笔法。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五:“鲁史旧文,必著隐公摄位之实,去摄而书公,乃仲尼之特笔。” ③夏时冠周月:宋人胡安国在《春秋胡氏传》里提出,认为《春秋经》虽然改月,却没有改时,记月份用的是周历,记季节用的是夏历。 ④四德:指《易》“乾”卦元、亨、利、贞四德。《易·乾》:“元者,善之长也;亨者,嘉之会也;利者,义之和也;贞者,事之干也。君子体仁足以长人,嘉会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合义,贞固足以干事。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乾元亨利贞。” ⑤二南:《诗经·国风》中《周南》《召南》的合称,共二十五篇,其中《关雎》为《周南》,亦是整部《诗经》之首篇。 ⑥二典:《尚书》中《尧典》《舜典》的合称。宋陆游《杂感》:“士生诵‘二典’,恍若生唐虞。” ⑦振裘挈领:振裘持领。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。汉杨伦《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》:“臣闻《春秋》诛恶及本,本诛则恶消;振裘持领,领正则毛理。” ⑧泰定:元泰定帝年号(1324—1328)。泰定丁卯为1327年。 ⑨洪武:明太祖朱元璋年号(1368—1398)。洪武二年为1369年。 ⑩宣德:明宣宗朱瞻基年号(1426—1435)。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序 《春秋》之义明,而《传》之真伪自辩。《春秋》何义乎?尊周明法、黜霸崇王、彰善瘅恶而已。王者之治天下,先之以教化,继之以法令,申之以赏罚。三者行则王政举、人心正,而《春秋》可以不作。周之东也,教化既衰,法令赏罚不行于天下,于是诸侯并吞,仁义道息,不有圣人出而正之,则乾坤不几息乎?故曰:“迹息诗亡,然后《春秋》作。”①又曰:“《春秋》成而乱臣贼子惧。”②此《春秋》之义也。夫举其纲而未及其目,断其义而未详其案,三传之作可少哉!乃有传而事之湮没者虽少,义之隐晦者滋多。盖以传闻异辞,各以意见为言,而理有未合。汉儒又各执一家之说以相传习,遂使后世因传以误经,觉经之立法多不明,赏罚多不当,而尊王立教之本义亦遂失矣。程子曰:“读《春秋》者,当以传考经之事迹,以经别传之真伪。”朱子曰:“孔子非有意以一字为褒贬,但直书其事,而善恶瞭然。”元新安俞氏著《春秋集传释义》,一以程、朱为断,参以啖、赵诸家而折衷以己意,于是经义明,而传之真伪是非判如黑白。噫!汉、唐诸儒但知释传,不知明经,胡氏虽明经义,而时事激发,又多附会,较之程、朱无事穿凿而自得圣人之意者,大有径庭。俞氏之书出,可以救胡氏之偏而发程、朱所未尽。二百四十二年之间,其治乱兴衰之故,仁义诈力之异,贤不肖之用舍,行政出令之得失,足为人鉴戒者,何可胜数?特经义不明,而学术之害有不可胜言者。夫以圣人垂训之经,反致有贻误后学之弊,此俞氏之书所以不可不亟为表彰于天下也。 【笺注】 ①迹息诗亡,然后《春秋》作:此句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孟子曰:‘王者之迹熄,而诗亡,诗亡,然后《春秋》作。’” ②《春秋》成而乱臣贼子惧:此句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孟子曰:‘……孔子成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。’” 河南聂氏三礼图序 《九经》,《礼》居其三,其文繁,其器博,其制度今古殊,学者求其辞不得,必为图以象之,而其义始显。即书以求之,不若索象于图之易也。《礼》之有图自郑康成始①,而汉侍中阮谌受《礼》于綦毋君②,取其说为图,又有梁正、夏侯伏明、张镒三家,而今皆无传矣。周世宗厘正典礼,洛阳聂崇义以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,凡山陵禘祫、郊庙器玉之制度③,悉从其讨论。乃考正《三礼》旧图,缋素而申释之④,篇叙其凡,参以古今沿革之说,至宋建隆三年表上于朝⑤。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之士重加参议,拙所驳正,崇义复引经释之。当书成时,太祖嘉其刊正疑讹,既被紫绶、犀带、白金、缯帛之赐⑥,颁其书学宫,又以其图绘国子监宣圣殿后北轩之壁。逮至道初⑦,旧壁颓落,命易以版,改作于论堂之上。咸平中⑧,天子幸学⑨,亲览观焉。 【笺注】 ①郑康成:郑玄,字康成,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。 ②阮谌:师从綦毋君,造《三礼图》传于世。 ③禘(dì)祫(xiá):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。或禘祫分称而别义,或禘祫合称而义同,历代经传,说解不一。章炳麟以为,“禘祫之言,汹汹争论既二千年。若以禘祫同为殷祭,祫名大事,禘名有事,是为禘小于祫,何大祭之云?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、大烝,有秋尝、冬烝。禘祫者大尝、大烝之异语。”详《国故论衡·明解故下》。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。”李贤注引《续汉书》:“五年再殷祭,三年一祫,五年一禘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。” ④缋(huì)素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绘事后素。”谓先有白色底而后施以五彩。后遂以“缋素”喻修饰。 ⑤建隆:宋太祖年号(960—963)。建隆三年为962年。 ⑥紫绶:紫色丝带。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绶,或做服饰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,金印紫绶。”犀带:犀角带。饰有犀角的腰带。非品官不能用。缯帛:丝绸之统称。 ⑦至道:宋太宗年号(995—997)。 ⑧咸平:宋真宗年号(998—1003)。 ⑨天子:这里指宋真宗赵恒。幸学:皇帝巡幸学校。 卫氏礼记集说序 高堂生传《士礼》十七篇,五传而得戴德、戴圣。德因河间献王所得《记》百三十一篇及《明堂阴阳记》三十三篇①,删其繁重为八十五篇,号《大戴礼记》。圣复删次德书为四十六篇,号《小戴礼记》。其后马融传小戴之学②,增入《月令》《明堂位》《乐记》三篇,合四十九篇,今列在学官者是。郑注、孔疏而外,宋之李格非、吕大临、陆佃、马希孟、方悫皆有解,世不尽传。宋昆山卫湜集诸家解,为说百六十卷,各著其姓氏,理宗宝庆二年表上于朝③,得寓直中秘④,盖嘉其用心之勤也。尝慨是经虽列学官,而士子所习,惟元东汇陈澔之集说与永乐时所辑大全而已⑤。澔书陋略不足观,大全主澔而无所阐发,又成于胡广辈之手,其与《易》《春秋》诸经之剿袭先儒成书者等耳⑥。正叔网罗采辑,无所不周。即他书杂录有所论及,亦摭入之,使先王立纲陈纪之道,为经为曲之详,灿然明著,岂非是经之大全也欤!是书钞帙颇有缺轶,然不碍其可传。因从东海夫子请归,校而授梓焉⑦。湜,字正叔,卫文节公泾弟,累官朝散大夫,知袁州,学者称栎斋先生。兄弟三世同居,理宗名其堂曰友顺,实夫子邑先正也。 【笺注】 ①河间献王:刘德,汉景帝第三子,修学好古,广求天下善书,推尊儒术,立《毛诗》《左传》博士,是西汉时期大藏书家。 ②马融:东汉经学家、文学家,字季长,右扶风茂陵(今陕西兴平东北)人,生徒常有千余人,郑玄、卢植都出其门。遍注儒家经典,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。 ③宝庆:宋理宗年号(1225—1227)。宝庆二年为1226年。 ④寓直:寄宿于别的署衙当值,后称夜间于官署值班。 ⑤永乐:明成祖年号(1403—1424)。 ⑥剿袭:剽窃人言以为己说。 ⑦授梓:交付雕板,付印。 东岩周礼订义序 东岩《周礼订义》八十卷,载《宋史·艺文志》。宋之群儒经义最富,独诠解《周礼》者寡,见于志者,仅二十有二家而已。盖自王安石当国,变常平为青苗①,借口《周官·泉府》之遗,作新经义,以所创新法尽傅著之。又废《春秋》,不立学官。于是与王氏异者,多说《春秋》而罢言《周礼》。若颍滨苏氏②、五峰胡氏③,殆攻王氏而并及于《周礼》者与!昔之言周礼者,郑康成信为周公致太平之迹,陆陲谓为群经源本,王仲淹美其经制大备,朱子亦称其广大精密,非圣人不能作,则为先秦古书无可疑焉者。东岩之说,谓周公将整齐六典以为宅洛计,不幸殁,而成王不果迁,规模不获④。究其说,本郑氏注而畅发之。至云:“冬官未尝亡,错见于五官中。”则与临川俞寿翁合。其编集诸家之说,宋儒自刘仲原父以下凡四十五家,可谓详且博矣。东岩姓王氏,名与之,字次点,乐清人。从松溪陈氏学,传《六典》要旨。其书淳祐初郡守赵汝腾进于朝,付秘书省,特补一官,授宾州文学,终通判泗州,卒年九十有七。 【笺注】 ①常平: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。筑仓储谷,谷贱时增价而籴,谷贵时减价而粜。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创。宋高承《事物纪原·利源调度·常平》:“汉宣帝时数丰稔,耿寿昌奏诸边郡以谷贱时增价籴入,贵则减价粜出,名曰‘常平’,此其始也。”青苗法:也称常平给敛法、常平敛散法。宋王安石新法之一。其法以诸路常平、广惠仓所积钱粮为本,在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出贷给民户。春贷夏收,夏贷秋收。每期收息二分。本意在以低息限制豪强盘剥,减轻百姓负担,但因在施行中弊端层出,又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废止。以后兴废无常,原意也渐丧失。《宋史·食货志四上》:“于陕西转运司私行青苗法,青散秋敛,与安石意合。至是,请施行之河北,于是安石决意行之,而常平、广惠仓之法遂变而为青苗矣。” ②颍滨苏氏:北宋文学家、诗人苏辙,字子由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与父亲苏洵、兄长苏轼齐名,合称三苏。熙宁三年(1070)上书神宗,力陈法不可变,又致书王安石,激烈指责新法。崇宁三年(1104),定居颍川,过隐逸生活,筑室曰“遗老斋”,自号“颍滨遗老”,以读书著述、默坐参禅为事。 ③五峰胡氏:南宋学者胡宏,字仁仲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市)人,学者称为五峰先生。 ④获:恢廓貌。 仪礼集说序 鲁高堂生传《士礼》十七篇,即今《仪礼》也。生之传既不存,而王肃、袁准、孔伦、陈铨、蔡超宗、田僧绍诸家注亦未流传于世。今自注疏而外,他无闻焉。岂非昌黎所言:文既奇奥,且沿袭不同,复之无由,学者不好,故亦不之传说邪?夫亦周公之著作、三代之仪文,学者有志稽古礼文之事,乃以其词之难习,遂无以通其义,非有志于学者之所为也。元大德中①,长乐敖继公以康成旧注疵多醇少②,辄为删定,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阙,又未足,则附以己见,名曰《集说》,盖不以其艰词奥义自委者已。宋相马廷鸾,生五十八年,始读《仪礼》,称其奇词奥旨中有精义妙道焉,纤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级焉③。观于继公是书,不信然欤!继公字君善,闽人而家于吴兴,居小楼,日从事经史,吴士多从之游,赵孟其弟子也。以江浙平章高彦敬荐为信州教授。 【笺注】 ①大德:元成宗年号(1297—1307)。 ②疵:过失,缺点。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悔各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”醇:精纯,纯一不杂。《书·说命中》:“惟厥攸居,政治惟醇。”孔传:“其所居行皆如所言,则王之政事醇粹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二》:“殷殷钟石羽籥鸣,河龙供鲤醇牺牲。”颜师古注:“醇谓色不杂也。” ③纤悉:细微详尽。 永嘉蔡氏论语集说序 《论语集说》二十卷,宋朝散郎、试太府卿、兼枢密副都承旨、永嘉蔡节编,淳祐五年表进于朝①。今作十卷,盖当日刊于湖泮本已然也。是书《宋·艺文志》不载,诸家藏书目俱未收。予乃购得之,幸矣。永嘉自伊洛诸儒未作,王景山出,发明经蕴,述《儒志》一编,其后则有刘安节元承、鲍若雨商霖、谢天申用休、潘旻子文、周行己恭叔、陈经正贵一暨弟经邦贵叙,其姓名皆入《伊洛渊源录》中。而著群经说者,若陈鹏飞少南、薛季宣士龙、张淳忠甫、叶适正则、戴溪肖望、陈傅良君举、叶味道知道、钱文子文季、黄仲炎若晦、汤建达可、陈埴潜室、王与之次点皆有成书著录。谚曰:“温居瀛堧②,理学之渊。”不信然与?顾诸君子之书或存或亡,不可尽得,予序蔡氏《集说》而附及之,盖将以求所未见焉。 【笺注】 ①淳祐五年:即1245年,宋理宗赵昀在位。 ②瀛堧(ruán):湖泽岸边的空地。 建安蔡氏孟子集疏序 牧堂老人蔡发仲,与朱子称其教子不于利禄,而开之以圣贤之学,非世人所及。其子元定、季通,孙渊伯静、沉仲默,曾孙模仲觉、抗仲节,皆隐居著书。既而仲觉任建安书院席长,以谢方叔、汤恢荐,补迪功郎,添差本州教授①。而仲节旋中进士,为诸王教授,累迁端明殿学士,参知政事。蔡氏撰述,季通《律吕新书》,仲默《书传》最著。而伯静《易训解》,鄱阳董氏载入《诸儒沿革》中。仲觉则有《易传集解》《大学衍》《论语、孟子集疏》《河洛探赜》《续近思录》诸书。予所见者,仅《孟子集疏》十四卷而已。仲节为之后序,称其参《或问》以见同异,采《集义》以备阙遗,洵有功于《集注》者矣。仲觉被荐,尝疏言敬义为万世帝王心学之本,而《大雅》“价人维藩”六语②,为国家守邦要道。又请以《白鹿洞学规》颁诸天下③。盖无愧牧堂老人之教,而其家学,诚非世人所能几及也。 【笺注】 ①添差:宋制,凡授正官,皆作计给禄俸的虚衔,实不任事。内外政务则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,称“差遣”。凡于差遣员额外增添的差遣,叫“添差”。 ②价人维藩:此诗引自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价人维藩,大师维垣,大邦维屏,大宗维翰。” ③《白鹿洞学规》:朱熹所撰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,为白鹿洞书院办学纲领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 经解书后 书成氏毛诗指说后 右《毛诗指说》四篇:一《兴述》,二《解说》,三《传受》,四《文体》,合为一卷,唐成伯瑜撰。后有建安熊子复跋尾,盖乾道中尝刊于京口者①。唐以诗取士,而三百篇者,诗之源也,宜一代论说之多。乃见于《艺文志》者,自《毛诗正义》而外,惟成氏二书及许叔牙《纂义》而已。成氏《断章》二卷,许氏《纂义》十卷,今俱无存,惟是编在耳,不可不广其传也。 【笺注】 ①乾道:宋孝宗年号(1165—1173)。 书张文潜诗说后 文潜《诗说》一卷①,杂论《雅》《颂》之旨,仅十二条,已载《宛丘集》中,后人钞出别行者。观所论“土宇昄章”一则②,其有感于熙宁开边斥境之举而为之也欤③?《宛丘集》今不甚传,此亦经学一种,因校而梓之。 【笺注】 ①文潜:张耒,字文潜,号柯山,世称宛丘先生,楚州淮阴(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)人。有《宛丘集》《柯山词》等。 ②土宇昄章: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。 ③熙宁:宋神宗年号(1068—1077)。开边斥境:开拓国境。《宋史·范祖禹传》:“熙宁之初,王安石,吕惠卿造立新法……又用兵开边,结怨外夷,天下愁苦,百姓流徙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:“至武帝攘却胡越,开地斥境。” 吕氏春秋集解序 《春秋集解》三十卷,赵希弁《读书附志》云东莱先生所著也。长沙陈邕和父为之序。按成公年谱,凡有著述必书,独是编不书。《宋史》本传,公所著有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而独无《春秋》。惟《艺文志》于《春秋集解》三十卷直书成公姓名。考吴兴陈氏《书录题解》有《春秋集解》十二卷,云是吕本中撰,且撮其大旨,谓“自《三传》而下,集诸儒之说,不过陆氏、两孙氏、两刘氏、苏氏、程氏、计氏、胡氏数家而已,其所择颇精,却无自己议论。”合之是编诚然。盖吕氏自右丞好问徙金华①,成公述家传,称为东莱公;而本中为右丞子,学山谷为诗②,作《江西宗派图》,学者称为东莱先生,以之名集。然则吕氏三世皆以东莱先生为目,成公特最著者尔。朱子尝曰:“吕居仁《春秋》亦甚明白,正如某《诗传》相似。”窃疑是编为居仁所著,第卷帙多寡不合,或居仁草创而成公增益之者。与序其端,用质淹通博达之君子。倘获善本有陈和父序者,予之疑庶可以释矣。 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序③ 【笺注】 ①好问:吕好问,字舜徒,寿州(今安徽寿县)人,宋钦宗时任御史中丞,后改兵部尚书,封东莱郡侯,定居婺州金华。吕本中为其长子。吕祖谦(成公)为其孙。 ②山谷:北宋诗人、书法家黄庭坚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、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出于苏轼门下,为“苏门四士”之一,又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 ③康熙丙辰:康熙十五年,1676年。 *此文据《通志堂经解》(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刻本)补录。 赵氏四书纂疏序 格庵赵氏《四书纂疏》共二十六卷。前有清源洪天锡序,而陵阳牟子才又分序之。其书一以朱子为归,不杂异论。于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先之以《章句》,次以《或问》,间以所闻附其后,又以《语录》暨诸儒发明大义者注其下。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则一本《集注》,而采《或问》《集义》《详说》《语录》所载分注焉。昔朱子之为《章句》也,《大学》则宗程子,会众说而折其中;《中庸》则以己意分之,复取石子重《集解》删其繁,名以《辑略》。其为《集注》也,取二程、张、范、二吕、谢、游、杨、侯、尹十一家之说,辑为要义,更名之曰《精义》。载更集义,又本注疏参说,又会诸家之言为《训蒙口义》,更名之曰《详说》,然后约其精粹,为《集注》。而于《集注》《章句》之外,记其所辨论取舍之意别为《或问》,若是其严密也!朱子自言:“《集注》如称上称来,无异不高不低。”又言“添减一字不得。”然学者非由《集义》《详说》《或问》《语录》以观其全,无由审《章句》《集注》之精粹,则是书之有功于朱子多矣。今学宫所颂《四书大全》,盖即倪仲弘之辑释,而是编之流传者少,乃较而刊行之,俾相为表里云。 康熙丁巳纳兰成德容若序① 【笺注】 ①康熙丁巳:康熙十六年,1677年。 *此文据《通志堂经解》(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刻本)补录。卷四 序、记、书、书简 卷四 序、记、书、书简